“用我母亲的名字引流,却连食物都做不好 —— 这不是热爱,是投机。”10月27日,《亲密的奥黛丽・赫本》杭州大展媒体见面会上,赫本长子肖恩・赫本・费雷尔谈及刚胜诉的侵权案时,一句话戳破了商业蹭热度的虚伪面具。随着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曝光,这场持续数年的 “赫本姓名肖像争夺战” 尘埃落定,# 赫本之子回应胜诉# #餐厅蹭热度被怼食物差# 话题迅速炸上热搜,阅读量单日突破9亿,网友直呼 “怼得漂亮,经典不该被劣质商品消耗”。


这场纠纷的源头,要从2014年说起。苏州一家餐饮公司悄然挂起 “Angel’s 赫本时光餐厅” 的招牌,从门店外墙的巨幅赫本肖像、室内随处可见的《罗马假日》剧照,到菜单上的 “蒂凡尼早餐套餐”“罗马假日意面”,几乎把赫本的经典符号用了个遍。消费者冲着 “赫本同款优雅” 打卡,却发现所谓的 “经典套餐” 味道平庸,人均百元的消费与菜品质量严重不符,不少人吐槽 “吃的不是情怀,是智商税”。


更讽刺的是,这一切都是未经授权的商业 “裸奔”。直到2023年,赫本次子卢卡・多蒂偶然得知此事,当即提起诉讼,怒斥其 “既侵害母亲的人格尊严,又用劣质产品玷污她的形象”,索赔超百万元及维权费用。面对指控,餐厅的辩解堪称 “荒诞三连”:赫本已去世多年,人格权早该消灭;其子没资格主张权利;使用 “赫本” 二字是正当致敬,又没丑化形象。



这场拉锯战最终以法院的公正判决收场。苏州中院明确认定,“赫本” 二字已与奥黛丽・赫本形成稳定唯一的对应关系,餐厅以营利为目的长期使用,明显是 “搭便车” 误导公众。即便诉讼中撤下了肖像,但 “赫本时光” 的店名仍构成侵权,最终判决其停止使用姓名、公开道歉并赔偿20万元。法官在典型案例解读中强调:“死者人格利益受法律保护,公众人物的姓名价值不因死亡而消失。”

胜诉消息刚公布,肖恩・赫本・费雷尔就带着母亲的 “生命印记” 来到杭州。在这场汇集600余件珍品的展览上,《罗马假日》原版 Vespa 摩托车、纪梵希定制香水原瓶、赫本婚纱等展品首次亮相中国,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他对侵权案的犀利回应。
“我们不是要扼杀任何人的热爱。” 肖恩特意澄清家族维权的初衷,话锋一转却直击要害,“但这家餐厅显然不是出于热爱 —— 如果食物足够好,何必靠别人的名字另辟蹊径?” 他坦言最担心的是 “裂变式贬值”:一旦放任无授权商品泛滥,劣质产品会逐渐模糊赫本代表的优雅与品质,“这是对她精神遗产的伤害”。


这番话戳中了无数网友的共鸣。有人翻出该餐厅的旧评:“咖啡奶泡塌得快,牛排嚼不动,唯一能看的只有墙上的赫本海报”;还有人举例见过更多 “赫本周边”:“印着赫本头像的劣质口红,味道刺鼻还掉渣”。正如肖恩在展览中强调的:“母亲的美源于内心的善意与尊严,不是印在一次性纸杯上的引流工具”。
展览中的一个细节更显深意:入口处的 “黑暗隧道” 被设计成心灵过渡仪式,肖恩希望观众能抛开 “偶像符号”,真正读懂赫本历经战火仍坚守善意的一生。而这,恰恰是他维权的核心——守护母亲的精神内核,而非单纯的姓名使用权。
肖恩在杭州逛河坊街时的一个小插曲,或许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买了糖画和绸伞后对助理叹气:“杭州点心很甜,但我妈的名字不能被乱用”。这份担忧并非多余,近年来 “鲁迅茶馆”“张爱玲咖啡馆” 等未经授权的店铺屡见不鲜,部分因品质堪忧引发差评,反而消耗了文化符号的价值。

当《罗马假日》的旋律在杭州展览现场响起,肖恩望着母亲的旧照轻声说:“她最在意的是‘真实’,无论是演戏还是生活。” 这场胜诉与回应,本质上是一场 “真实与投机” 的较量——赫本家族捍卫的不是一个名字,而是 “品质配得上情怀” 的底线。
从苏州法庭到西子湖畔,卢卡·多蒂以绅士风度完成了一场文化尊严的启蒙——
“母亲教会世界优雅,而世界欠她一份尊重。”
愿每一个被珍视的文化符号,都能远离 “食物不够好,靠名字来凑” 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