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韦庄》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韦庄。公元836年的晨光,像一枚刚从时光邮筒里取出的浅金邮票,轻轻贴在晚唐的册页,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韦庄。

公元836年的晨光,像一枚刚从时光邮筒里取出的浅金邮票,轻轻贴在晚唐的册页,就在这一年,韦庄的生命在京兆府杜陵的青瓦檐下悄然启程。彼时的长安还飘着牡丹的芳香,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路藏着盛唐最后的余温,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不会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会是一场载满诗行的长途列车,车轮碾过乱世的烟尘,也碾出中国文学史上最独特的一抹墨色轨迹。

随着年岁渐长,韦庄踩着父亲韦应物诗名的余韵长大,却早早尝到了家道中落的微凉。他像一株被风牵着手的芦苇,从长安出发,走过江南的烟水码头,掠过塞北的黄沙驿站,行囊里装着一叠叠写满诗句的素笺。那样的岁月中,他在扬州的画舫里听过夜雨打湿船篷,在苏州的枫桥边望过晨霜染白桅杆,“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句子,是他随身携带的指南针,在漂泊的迷雾里总能指认出诗情的方向。科举的大门像一扇沉重的铁闸,他攥着笔杆叩了一次又一次,总是没有为他开启。

就在他反复叩问科举大门的年月里,875年的烽火骤然划破天际,那是黄巢起义的战火烧红了晚唐的苍穹,叛军的马蹄踏碎了长安的宫阙,也踏碎了无数人的安稳日子。韦庄彼时正客居洛阳,亲眼看见流民的哭声漫过城墙,燃烧的房屋在夜色里像一串绝望的灯笼。这些破碎的画面,最终化作他笔下《秦妇吟》的开篇:“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花下忽闻悲角声,榆关战垒如云叠。”这首长达一千六百多字的叙事诗,像一条从时代裂痕里涌出的墨色长河,载着战乱中女子的颠沛,也载着整个王朝的衰败。当时的人们争相传抄,把它写在屏风间,刻在石碑上,《秦妇吟》成了晚唐最响亮的“时代录音”,韦庄也因这首诗被称作“秦妇吟秀才”。但是这首让他声名鹊起的长诗,后来因触及时局的敏感之处,被他悄悄从诗集里抽走,只留下零星片段,在时光的缝隙里等待后人打捞。

战乱的烟尘未散,韦庄对科举的执念仍在继续,这条求仕之路,他一走就是近三十年。从青丝到鬓霜,他的笔尖写过“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的少年豪情,也写过“万里逢归雁,乡书忍泪封”的中年乡愁。直到894年,59岁的韦庄终于在礼部考试中及第,拿到了那纸迟来的“人生录取通知书”。他在《放榜日作》里写道:“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这句诗里藏着半生的等待与不易。

但晚唐的朝堂早已不是安稳的栖身之所,彼时的朝廷像一艘风雨飘摇的旧船,藩镇割据的战火不断蔓延。901年,韦庄受朝廷派遣,前往蜀地宣谕西川节度使王建,这一去,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轨。蜀地的青山绿水让他流连,王建也欣赏他的才华与谋略,邀他留下担任幕僚。韦庄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望着中原的烽火与蜀地的炊烟,最终选择了后者——他脱下唐朝的官服,换上蜀地的幕僚袍衣,从此人生与前蜀的命运紧紧缠绕。在蜀地的岁月里,他的诗情迎来又一次盛放:,不仅有多篇佳作问世,更编选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这部词集像一座装满春日繁花的花园,收录温庭筠、皇甫松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而韦庄自己的词,如“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在浓艳的花间词派里开辟出一条清溪,被后人尊为“花间鼻祖”之一。

时局的齿轮继续转动,907年,朱温篡唐建梁,唐朝的年号永远停在了天祐四年。王建在蜀地称帝,建立了前蜀,韦庄也因辅佐之功被任命为宰相,肩负起治理这片相对安宁土地的重任。此时的他已是年过七十的老人,却依旧握着笔处理政务、书写诗句。那时的《菩萨蛮》里“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句轻叹藏着对江南的眷恋,也藏着对乱世的无奈,像一片被风吹起的枯叶,轻轻落在时光里。

岁月在案头的诗稿与奏折间流逝,韦庄的生命也渐渐走向终点。910年的秋天,他在成都的官邸里走完了75年的人生。他的诗是乱世的一面镜子,照见流民的眼泪与王朝的残垣;他的词是春日的一缕清风,吹过千年仍能让人想起江南的烟柳与女子的心事。从《韦端己诗集》的沉郁到《花间集》的婉约,他的笔尖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水,将晚唐的诗意永远注入中国文学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