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理公式道尽宇宙的奥秘,当赤子之心笃定归途的方向,杨振宁的百年人生,已然成为科学与家国交融的传奇。

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有人在清华园“归根居”前静静伫立,合肥三河古镇的旧居也闭了馆,103岁的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

这位能写出“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这般顶尖物理公式的人,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探索宇宙规律,回归祖国怀抱。

35岁时 获得诺贝尔奖 珍贵的照片
35岁时,他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在瑞典共同获得诺贝尔奖,成为最早获此特殊荣誉的中国人。
领奖时,他宣称“为中国血统骄傲”,后来人们才明白,这一理论敢于挑战当时整个物理学界的权威,就像在满是迷雾的黑屋里找到了出口。

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庆祝晚宴上杨振宁与妻子
可再卓越的科学家也有牵挂:在美国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办公室始终挂着清华园的照片,书架上摆着父亲手写的诗集,就连加入美国国籍,他都坦言“是个痛苦的决择”。

1971年,他借着“乒乓外交”的东风回到祖国,成为首位回访新中国的华裔科学家。
此后的岁月里,他宛如一位“搭桥人”:募集资金助力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协助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建立物理研究所,75岁时还助力清华筹建高等研究院,将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等…顶尖人才都邀请过来。

82岁时,他仍站在清华讲台为大一新生讲授基础物理,课下还拿着笔记追着年轻人请教问题,毫无架子。

他常爱说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圆”,从清华园启程,环游世界一圈,最终还是回来了。
2015年他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成为中国公民: 2021年,将2000多件藏书、手稿无偿捐赠给清华。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关心的仍是“中国的物理能否更上一层楼”。
这位以公式点亮科学星空的老人,终究用一生诠释:物理有定律,而爱国从来不需要理由。

杨振宇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爱国情怀,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激发着更多人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