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二年的朝堂上,李渊一边整理着身上的龙袍,一边不停催促即将举行禅让大礼的隋恭帝。等他终于坐上那把象征至高权力的龙椅,看着阶下跪拜的文武百官,心里忍不住感叹这一天,自己真的等了太久。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新朝开国皇帝能走到这一步,一半是被隋炀帝逼出来的,一半还得归功于他那几个野心勃勃的儿子。
其实在李渊年轻时,当不当皇帝对他来说真没那么重要。他出身太好了父亲是功勋卓著的柱国大将军,母亲是北周贵族独孤氏,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就算自己在隋朝的实际官职不算顶尖,可凭着这尊贵的血脉和世袭的爵位,就算混吃等死,隋朝也得好好养着他。
那段日子里,李渊的生活过得相当滋润今天去别人家赴宴,明天就在自己府里摆酒,除了结交各路朋友,就是和人吃吃喝喝。隋炀帝安排的差事,自有手下人去办,他根本不用操心实际事务。
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杨玄感突然起兵造反,打破了李渊安稳的生活。当时李渊已经被派去镇守边郡,手里多少握了点兵权,他原本以为,顶多就是带兵去平定叛乱,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没想到,隋炀帝那颗多疑的心,没放在研究杨玄感起义上,反而盯上了他这个看似老实的贵族。
李渊人缘一向好,四处打听才弄明白一是自己交的朋友太多,而且鱼龙混杂,上到朝廷重臣,下到江湖侠客,这么复杂的交际网让隋炀帝觉得他不安分,不像个安分守己的贵族,反而像在暗中拉拢势力,甚至怀疑杨玄感起义和他有关系二是隋炀帝还觉得李渊儿子的名字不吉利,比如李元霸,隋炀帝认为这名字透着追寻霸道的野心,结果这孩子早早夭折,隋炀帝竟觉得是命里压不住野心的征兆。
不过这些都不是隋炀帝想对付李渊的真正原因,说到底,还是隋炀帝自己做了太多亏心事,总担心哪天有人造反,而李渊这种根基深厚的老贵族,在他眼里就是潜在的隐患万一真有乱子,李渊说不定就会趁机搞事情。
这可把李渊吓坏了,赶紧使出了古代官场的保命绝招给隋炀帝递了张请假条,说自己突然生病了,得在家安心养病,朝中事务暂时没法处理。
可隋炀帝也不是傻子,哪会轻易相信?他立刻把李渊的外甥女叫到跟前,一开口就问得对方心惊胆战李渊这病,啥时候能让他死啊?李渊的外甥女早就知道舅舅是装病避祸,却没料到隋炀帝竟想置舅舅于死地,赶紧打圆场臣妾只听说舅舅病了,还没来得及去探望,具体情况也不清楚。隋炀帝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只说了句该去探望,就没再追问。
消息传到李渊耳朵里时,他正在家装病,吓得差点真的病倒。他知道,光装病没用,得让隋炀帝彻底放下戒心才行。于是李渊开始模仿隋炀帝的喜好,故意表现得贪财好色,每天在家饮酒作乐,在朝堂上也只敢和稀泥,装傻充愣,就是要给隋炀帝营造一种我就是个没野心没脑子的草包贵族的印象。
那时候,起义军还没对隋朝造成太大威胁,隋炀帝觉得眼下不是收拾李渊的好时机,加上李渊这副窝囊样也确实让他放松了警惕,不仅不再为难李渊,反而开始重用他,让他去平定各地的小股叛乱。
可没过多久,起义就像燎原之火般愈演愈烈,隋炀帝的疑心病也越来越重,经常在朝堂上看着满朝文武突然发笑,笑得大臣们心里发毛。更可怕的是,有时候大臣们下了朝,转眼就被抓起来处死原因竟是隋炀帝认定这些人跟起义军勾结,想里应外合害他。至于他是怎么看出来的,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样的隋炀帝,把朝堂搞得人人自危。有一天,隋炀帝突然想起李渊之前说自己生病,还天天沉迷酒色,怎么现在看着反而越来越壮实?而且之前李渊平定起义军时,还特意在他面前展示过箭术,百发百中,一点不像个病人。
隋炀帝越想越不对劲,决定再吓一吓李渊先是下令要抓李渊,可就在抓捕的人快到李渊府时,又突然下令停止。这一来一回的折腾,可把李渊吓得魂飞魄散。那时候李世民已经悄悄准备好了兵马,就等着万一舅舅真被抓,就立刻动手营救。
其实,隋炀帝之前杀的那些大臣里,有没有真的想造反的,谁也说不清楚,但这一次他想对付李渊,还真不算冤枉因为李渊早就开始暗中布局了。他在平定起义军时,故意表现得仁慈遇到有能力的起义军将领,就悄悄藏起来收为己用没什么本事的,能放就放,实在不能放的才下令处死。他还暗中给李建成和李世民递了话,让两个儿子到处拉拢人才结交江湖势力,为将来做准备。
可隋炀帝这次终究没对李渊下狠手,或许是因为他还得指望李渊帮他抵御起义军,不想自断臂膀。隋炀帝错过了这次机会,李渊却没打算再等他知道,隋炀帝的猜忌就像悬在头上的剑,迟早会落下来。据史料记载,最早提出起义反隋的是李世民。
为了逼父亲下定决心,李世民还设了个美人计安排了两名隋炀帝的宫女,偷偷去侍奉李渊。李渊知道这是大逆不道的事,却也明白儿子的心思,假模假样地责怪了几句,根本没提把李世民送官查办的事。直到后来,李渊手下的一名官员真的起兵反隋,隋炀帝大怒,下令要把李渊斩首。
李渊这才在众人的逼迫下,下定决心起义。可没想到,隋炀帝又突然变卦,罢免了李渊的官职,却没再追究他的责任,第一次起义就这么不了了之。经历了这三番五次的折腾,李渊再也受不了了他知道,再这么下去,迟早会被隋炀帝弄死。
在手下人和儿子们日复一日的劝说下,李渊终于下定决心反了!最让人意外的是,李渊刚有了起义的想法,一个月内就纠集起了万人大军,随时准备起事。这也从侧面证明,隋炀帝虽然精神不稳定,但看人确实有点准李渊早就暗中积蓄力量,就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了。
后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李渊率领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最终攻入长安,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李渊本身能力不差,李建成擅长打理内政和后勤,把后方搞得井井有条李世民更是千古难得的将才,带兵打仗从无败绩。
按理说,李渊当上皇帝后应该志得意满,可他心里却总觉得这皇权握不稳前半生被隋炀帝的猜忌折腾,后半生又被自己的儿子们搞得焦头烂额。其实李渊的惨,也有他自己的问题前半生要是早点下定决心起义,也不至于被隋炀帝反复吓唬后半生要是能果断点,不在儿子们之间拉偏架,也不会让兄弟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上皇帝后,李渊最大的愿望就是躲在后宫里,每天喝酒陪妃子,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就连这点愿望,最终也被打破了他迎来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惨痛的一次惊吓玄武门之变。没人知道李渊在得知玄武门之变时是什么心情一夜之间,儿子孙子死了好几个,还是死于自相残杀。
更让他绝望的是,自己还在后宫里悠闲嬉戏,下一秒就被臣子软禁了起来。这次事变,给李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以至于后来见到李世民,他只想赶紧躲开。为了保留最后一点颜面,李渊很少再出门,除了李世民强迫他参加的宴会,他几乎一步都不想离开后宫。
那时候的李渊,唯一能自己决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葬礼。他不想死后再见到李世民,特意叮嘱李世民,将来要搬到其他地方处理政事,不要在自己的陵墓附近办公。这或许就是这位在位仅九年的开国皇帝,最后的倔强和威严吧。
回想当初,隋炀帝怀疑李渊的那些理由,如今看来格外可笑。李渊当初给儿子们取名建成世民,寓意建成大业济世安民,可最后建成大业的是李世民,济世安民的也是李世民,自己这个开国皇帝,反倒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那句元年大吉的期盼,对李渊来说,终究成了泡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