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警惕!耳鸣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耳聋~

“耳朵里总像有蝉鸣,白天还好,一到晚上特别明显,会不会最后聋了?” 在耳鼻喉科诊室里,类似的担忧每天都在上演。耳鸣,这个

“耳朵里总像有蝉鸣,白天还好,一到晚上特别明显,会不会最后聋了?” 在耳鼻喉科诊室里,类似的担忧每天都在上演。耳鸣,这个被很多人忽视的 “小毛病”,实则可能是听觉系统发出的紧急预警。临床数据显示,约 30% 的长期耳鸣患者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若拖延治疗,部分患者确实会面临耳聋的风险。

一、耳鸣:被误解的 “听觉信号”

耳鸣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听觉系统出现异常时的症状表现,如同身体给耳朵贴了张 “求救信”。它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有的是持续的蝉鸣声、嗡嗡声,有的是间歇性的滴答声、电流声,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血管搏动般的节律性声响。

从医学角度看,耳鸣主要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类。客观性耳鸣较为少见,多由血管畸形、肌肉痉挛等器质性病变引起,他人借助仪器可间接听到;而我们日常所说的耳鸣多为主观性耳鸣,仅患者自身能感知,其成因更为复杂,与听觉神经损伤、内耳毛细胞老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从耳鸣到耳聋:不可忽视的发展链条

很多人认为 “耳鸣只是响,不影响听力就不用治”,这种误区往往会延误最佳干预时机。耳鸣与耳聋的关联并非偶然,二者存在明确的病理传导路径。

内耳毛细胞是感知声音的关键 “传感器”,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年龄增长或病毒感染等因素,会导致毛细胞受损。受损的毛细胞无法正常传递声音信号,反而会异常放电,大脑接收到这些紊乱信号后,就会解读为 “耳鸣”。若毛细胞损伤持续加重且未得到修复,听觉神经会因长期 “信号缺失” 逐渐退化,进而出现听力下降。临床中,突发性耳鸣患者若 72 小时内未接受治疗,听力恢复率会下降 40%;超过 1 个月未干预的慢性耳鸣患者,耳聋发生率高达 27%。

此外,耳鸣引发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问题,会形成 “耳鸣 - 精神压力 - 听力损伤” 的恶性循环。长期失眠会导致听觉中枢敏感性降低,加重神经损伤;而焦虑情绪会让患者对耳鸣更敏感,进一步放大听觉系统的异常反应。

三、科学应对:打破耳鸣到耳聋的魔咒

面对耳鸣,“早发现、早干预” 是避免耳聋的关键。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及时就医:耳鸣持续超过一周且无缓解;耳鸣伴随听力突然下降、耳痛、头晕;单侧耳鸣明显且逐渐加重。

医生会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耳内镜检查等手段,明确耳鸣的类型和病因。针对不同成因,治疗方案各有侧重:对于噪音损伤、内耳缺血等引起的耳鸣,可通过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修复受损组织;对于精神因素导致的耳鸣,需结合心理疏导、声治疗等综合干预;而由中耳炎、听神经瘤等器质性疾病引发的耳鸣,则需先治疗原发病。

日常防护同样重要。避免长期处于 85 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佩戴耳机时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 60%;减少高盐饮食,避免烟酒刺激,防止内耳血管收缩;坚持规律作息,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都能降低耳鸣恶化的风险。

四、走出误区:耳鸣不是 “不治之症”

不少患者因担心 “耳鸣治不好” 而放弃治疗,这种想法实则大可不必。现代医学技术已能实现对 80% 以上耳鸣的有效控制,即使是病程较长的慢性耳鸣,通过规范治疗也能缓解症状、延缓听力下降。

需要明确的是,耳鸣本身不会直接 “导致” 耳聋,但其背后的病理因素若持续存在,会间接摧毁听觉系统。把耳鸣当作听觉健康的 “警报器”,而非 “洪水猛兽”,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才能真正守护耳朵的 “清亮”。

耳朵是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忽视耳鸣的预警,就可能错失留住声音的机会。从今天起,多关注耳朵的 “悄悄话”,用科学的态度对抗耳鸣,才能避免 “无声世界” 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