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销售必懂三大核心概念:销售漏斗、画像、线索评分,一次说清!

在做销售、管销售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几个词: 销售漏斗、客户画像、线索评分。听上去都挺“高大上”,但真要让你说清楚

在做销售、管销售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听到这几个词: 销售漏斗、客户画像、线索评分。

听上去都挺“高大上”,但真要让你说清楚——啥叫漏斗?客户画像是拍身份证照吗?线索评分是给客户打分么?很多人就卡壳了。

结果就是:

老板嘴上说要“看漏斗”,结果最后还是盯成交额;销售说做客户画像,其实就随便写了点客户基本信息;至于线索评分,更多企业压根没用过。

所以今天我们就用把这三个东西拆开、讲透,顺便聊聊这三个东西怎么在 CRM系统里用起来。

注:本文示例所用方案模板:简道云销售管理系统,给大家示例的是一些通用的功能和模块,都是支持自定义修改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里面的功能。

一、销售漏斗:别只盯成交额,要盯过程

销售漏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像“漏斗”一样的模型。为什么叫漏斗?因为销售的整个过程,本来就是“越往后越少”的过程。

你想啊:

一开始你可能有 1000 个潜在客户(线索);真正有兴趣聊的,可能只有 200 个(意向客户);能进入报价、谈判的,也许只剩下 50 个;最后真正签单的,可能就是 10 个。

看出来没?这就是漏斗模型:数量大 → 慢慢筛选 → 留下的少。

销售漏斗真正的价值是:让你看到每一步卡在哪儿了。 比如:

如果客户从“线索”到“意向”转化很低,说明前端挖掘有问题,要么获客渠道质量差,要么话术不到位;如果到了报价阶段老是掉单,可能是竞争对手比你更有优势,要么是产品没亮点;如果都到了谈判阶段还是签不下来,说明你销售的谈判能力或优惠政策有问题。

一句话:成交额只是结果,销售漏斗能让你找到“过程的坑”。

二、客户画像:不是“身份证信息”,而是“买单逻辑”

客户画像这个词,很多人理解错了。 有人觉得客户画像就是:姓名、性别、年龄、电话、公司、职务。 其实这些只是基本信息,远远不够。

真正的客户画像,核心是 你要知道他买东西的逻辑。

比如:

他的行业是什么?行业痛点在哪?他公司规模多大?预算多少?他在公司什么角色?是老板拍板还是采购执行?他买东西的动机是降本、省时,还是提升体验?他之前买过什么?和竞争对手接触过没?

这些信息拼起来,才叫客户画像。

举个例子: 你卖一套 ERP 系统,面对 100人规模的工厂老板 和 5000人集团的IT总监,他们的需求完全不同。

工厂老板关心:“能不能帮我少雇几个人、省点钱”;IT总监关心:“能不能和现有系统集成、报表够不够全面”。

如果你只有“姓名+电话”,那叫通讯录,不叫客户画像。 真正的客户画像,是能帮你 精准判断客户需求,匹配销售话术。

三、线索评分:帮你抓住“最有可能成交的客户”

很多销售每天都在追客户,但你想过没有: 客户并不是平等的。

有的客户今天就准备买; 有的客户半年以后才可能买; 有的客户其实根本没预算、也没需求。

如果你不分轻重,今天去追一个根本没预算的客户,可能三个月都白费劲。

所以,聪明的销售会用 线索评分(Lead Scoring)。

它怎么做呢? 把客户的“成交可能性”量化成一个分数,分数越高,越值得优先跟进。

常见的评分标准有:

客户属性:对标客户画像,越符合越加分;行为信号:比如下载过你的资料、参加过活动、主动咨询过,说明意向高;预算和决策权:有钱有权的客户分数最高;时间因素:近期有项目、有计划的优先。

举个例子:

A客户:是你目标行业里的老总,主动来咨询,近期有上线系统的计划 → 分数 90B客户:只是学生,想了解下资料 → 分数 10C客户:是采购经理,但预算明年才有 → 分数 40

分数出来以后,你就知道: 销售先追 A,兼顾 C,B 就别浪费太多时间。

一句话:线索评分就是帮你聚焦资源,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四、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人会问:漏斗、画像、评分这仨,到底啥关系?

你可以这么理解:

客户画像:告诉你“客户是谁,买东西的逻辑是什么”;线索评分:帮你判断“谁最可能买,优先追谁”;销售漏斗:帮你看到“客户现在在哪一步,过程有没有卡”。

三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销售分析闭环: 先建画像 → 给线索打分 → 进入漏斗管理 → 优化转化率。

五、CRM系统里,怎么用好这三样东西?1. 销售漏斗:从“过程透明”到“预测成交”

很多销售说:“我每天都在跑客户,为什么老板老觉得我没干活?”其实就是因为缺了过程的透明化。

CRM 里,漏斗的作用就是把销售进度结构化:

线索阶段(刚加微信/留电话,算不算客户?系统能自动记录);意向阶段(聊过一次,客户有点兴趣,但没深聊);报价阶段(已经把价格丢过去了,对方在比较);成交阶段(签合同、收款)。

👉 怎么用好?

每个阶段都要在系统里“定义清楚”,别模糊。比如“报过价才算进入报价阶段”,别凭个人感觉。每周在漏斗看板上看“卡在哪”。比如很多客户卡在“意向→报价”,那就是销售没敢报价格,要么流程卡,要么心理卡。用漏斗预测未来成交额:不是看销售嘴里说的,而是系统直接算,比如现在有 100 万在“报价阶段”,按照历史 30% 的转化率,大概未来 30 万能成交。

一句话:用漏斗,不是用来看报表的,是用来做决策、调资源的。

2. 客户画像:从“记不住人”到“精准打法”

很多企业的销售,特别怕换人。一换销售,新人完全接不住老客户,问客户需求、预算、关键人,客户都烦了:“上次不是说过吗?”

CRM 里的客户画像,就是把这些信息数字化存下来。 画像不是写“客户喜欢喝茶”,而是包括:

基本信息:规模、行业、地区;决策链条:谁是老板,谁是技术,谁真正拍板;采购习惯:每年预算多少,付款周期多长,采购流程多久;历史交互:谁聊过,聊了什么,客户反应如何。

👉 怎么用好?

每次拜访都要补全画像,不是光写“聊得挺好”,而是更新实际信息。用标签和筛选,做分层。比如“有预算但还没成交的客户”单独拉出来跟进。做精准打法。比如客户画像显示“老板比较务实,关注性价比”,那销售就要带 ROI 案例;如果客户是“市场总监主导”,那销售就要强调曝光、品牌价值。

一句话:客户画像不是花里胡哨,是让团队里任何人接手客户都能无缝衔接。

3. 线索评分:从“乱打电话”到“优先跟进”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每天导入一堆线索,销售一个个打,结果十个里有八个完全没价值,浪费时间?

线索评分,就是给线索打分,让销售把时间花在“高潜力客户”身上。

CRM 里的线索评分,一般会结合三类维度:

客户特征:比如规模大于 100 人的公司,分数加高;学生、个人号,分数偏低。行为信号:下载过白皮书、参加过活动、点过产品邮件,这类客户意向更强。销售反馈:销售在电话里听到的关键信息,比如“客户确实有预算”,就打标签。

👉 怎么用好?

规则要动态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反馈要不断修正。比如去年“互联网客户”加分,但今年行业收缩,可能就要减权重。跟进节奏要区分:80 分以上的,马上重点跟;50 分以下的,拉到长期池子里。和漏斗结合:高分线索优先进入漏斗,避免浪费销售资源。

一句话:线索评分的价值,不是分分数,而是让销售知道“今天先打谁的电话”。

总结一下销售漏斗:帮你盯过程,找到掉单的原因;客户画像:帮你看懂客户,知道他到底要啥;线索评分:帮你抓重点,把精力放在最可能成交的客户上。

三者结合,用 CRM 系统跑顺,你的销售团队就能:

少踩坑,少浪费时间;精准跟进,效率更高;老板有全局观,销售有优先级。

一句话:会用这三样工具,销售就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数据和逻辑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