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公众理解神经多元人士感知世界的方式?最近,广州一连举办的三场以“神经多元的世界真棒”为主题的艺术展览就尝试完成这个任务。
在广州天河公园的许钦松艺术空间举行的《艺见不同——连接不同并同在》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关注,许多人特地前去观展打卡并分享观展体验。有人说“这是一次用艺术打破偏见的行动”,有人称其为“温暖且真诚的展览”,更有观众感慨展览上的互动体验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走进ta们的内心世界”,表示从作品中感受到对神经多样性群体的理解与尊重。

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邹小兵教授表示,这个展览创新性地从感觉和知觉的角度出发,抓住了孤独症和神经多样性群体既往被忽略的核心特征,也让我们更加了解神经多元群体的感官方面的差异和需求。

展览设置了一个多动体验区,观众通过完成指定步骤,能够激发类似ADHD大脑(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感知觉经验。很多人体验后表示“原来我误解了ADHD人士”。
在这个精心设计的体验中,策展人耳东以富有创意的方式呈现了ADHD大脑认知的几个特点:红色按钮装置呼应了ADHD的专注力容易被新鲜、凸显的刺激的快速响应的特征——使得他们会呈现出来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比较跳跃、容易跳出框架的特点。静坐等待铃声想起的任务,则模拟了人们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什么时候会发生的情况下,也会开始烦躁和不安;当铃声响起,参与者需要根据指令迅速切换任务,去拍打墙上的红色圆点,有的人切换快,有的人则会愣住一会儿,展现了大脑的认知灵活性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最后的投篮环节,要求参与者完整记忆流程并协调动作,让人体会到复杂的材料需要在短时间内记忆的挑战。

“我最早的方案只设计了往返跑”耳东分享,现在呈现的是经神多伙伴和专业人士反馈后调整的样子,“我们希望观众参与体验后,能感同身受——通过艺术所激发的情景,能够让人们主动进入神经多元的世界去体验差异。”
近年来,多动症、ADHD、学习障碍等等这些词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不少成年人都会以此自我调侃。比如,计划半小时完成的工作却因频繁刷手机耗时两小时,明明想冷静思考却因一时冲动买了不需要的商品,或是总觉得“等下再做”却让简单事务堆积成山……类似于拖延、任务启动困难、持续性分心、情绪冲动决策、时间感知模糊等情况被越来越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对照,自我“赛博确诊”,试图在虚拟空间里寻找理解与认同。
该如何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这种状态?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副研究员朱绘霖博士介绍,不少成年人是了解到这个概念后进行自我探索和分析,选择在专业机构诊断后,大多感觉释然。诊断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通过和家人朋友一起讨论诊断和诊断的意义,在线上线下找到同类和归属,以及采用更加符合自己神经类型的策略和方法,能够逐步卸下原本的伪装和掩饰,更加肯定自我。神经多元只是人的一种状态,种种“障碍”也不是必然存在的,通过合理化自己的需求,以及寻找适配的方法和环境,每个人都能重新找回自己生活掌控感。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神经多样性”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神经多样性群体,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ADHD、读写障碍等人群,他们在认知、感知与情感处理上具有自然差异,社会对他们的印象仍停留在“障碍”与“缺陷”的标签上。同期展出《神经多元世界漫游·show》和《神多人的脑海漫游》另外两场场展,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神经多样性群体的创造力与生命叙事,成为了一次重要的公众教育实践,引导观众从“知道”到“感受”,从“旁观”到“体验”。以艺术为媒,搭建起一座通往神经多元世界的桥梁。

在这三场开创性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三场神经多元人士艺术作品的展出,也不是三场神经典型人士为神经多元人士而策划的展览,更是呼应了神经多样性范式和方法。与常规艺术展览不同,本次项目彻底重构了创作的权利关系——神经多元创作者不再是艺术机构观察与呈现的客体,而是策展逻辑、空间叙事与公众教育的共同建构者。
从雕塑、画作到影像装置,从互动设计到工作坊现场,神经多元创作者以全流程的深度参与,打破了既往艺术长期由单一认知体系主导的话语垄断。他们的存在不仅体现在展墙上的作品,更渗透于展览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作为志愿者、教育者与对话者,他们让展览本身成为多元认知交错的活性场域。

在《神多人的脑海漫游》中,创作者文硕展出了一系列名为“不会被发现的越轨行为”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张拍摄于他每日经过的旧楼道:几条绿色的管线被他想象成“章鱼脚”,并亲手绘上章鱼的头。他还在被印上小广告的白墙上,用自己设计的公仔贴纸将其覆盖。“既然有人先破坏了这面墙,我好像就有理由再做点什么”,这也是他与城市对话的方式。
三场展览还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感官互动装置。在《神多人的脑海漫游》中,观众可通过脑电波设备实时影响仿生植物的摆动,直观感受神经系统的物理形态;在《神经多元世界漫游·show》上,观众在电子画板上创作,通过AI技术,屏幕会生成具有孤独症艺术家阿璞画作风格的图像。那一刻,观众能够通过数字艺术,与艺术家的内在世界同频。

这正是这三场艺术的独特价值:它不满足于让差异被看见,更要让不同的认知方式获得平等的解释权。在这场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特殊群体的艺术”,而是艺术本身正在被神经多元人群视角和神经多样性肯定方法重新定义。
摘下标签,理解每一种不同科学揭示,人类大脑的发育是一个从底层感知觉到默认网络、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等系统的多层级跨模态整合过程。正是这种复杂的建构机制,塑造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神经连接模式——如同指纹,无一雷同。
由此带来的,是人类感知世界、形成思维与表达行为的丰富光谱。这正是“神经多样性”的本质:它不应被简化为“缺陷”而遭到排斥,也不应被“去病理性”的另一种绝对化叙事所裹挟。神经多样性真正挑战的,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二元认知结构——它邀请我们走出“正常”与“异常”、“我们”与“他们”、“全”或“无”的二元框架,在差异中看见人类心智本该具有的无限可能。
在这几场展览中,策展方没有将神经多元群体简化为“需要帮助”的客体,而是呈现了其生活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这让观众意识到,神经多元人士与所有人一样,拥有丰富多彩、有笑有泪的人生。

这种呈现方式,引发了许多观众的思考。在《艺见不同——连接不同并同在》展后,有观众感慨道:“他们也是万千世界的组成,也是普通的一群人,不需要给他们加上标签,只需要给多一点点的理解,用包容和多元的视角,让每一种不同都被看见。”
更为重要的是,展览让许多人有了认知的转变。一位原本不了解“神经多样性”的观众分享道,她过去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治疗和矫正的疾病,但通过观展,她增进了对神经多样性的理解,并愿意与神经多元群体接触,也希望未来能参加相关的倡导活动。“我很喜欢可以在展览过程中动用我们的五官去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明白到‘啊,原来是这样子的’,比起单纯的理论教学,这种沉浸式的互动形式可以帮助更多人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
根据展览的主办单位反馈,系列展览显著提升了公众对神经多样性的认知。在收集到的923份反馈问卷中,超过半数观众为普通观众,基本无接触过神经多样性人士。而34%的观众表示“对神经多样性的了解有了极大提升”,55%的观众表示“补充了新知识或纠正了误解”。此外,超过80%的观众表达出积极态度,表示愿意在学习、工作、社交等各类场景中与神经多元人士互动,或为他们提供支持。从打破偏见到共情、理解,从认知更新到行动支持,系列展览正在推动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这三场全国首创的神经多样性议题系列展览皆由爱德基金会主办,生生公益慈善信托发起支持,广州市爱德公益发展中心与多家本地机构承办,并得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CSR环球的支持。越秀商管及越秀房产基金亦参与其中,通过在越秀旗下多个商场与写字楼的大屏进行公益传播,将包容的理念带入公共空间,极大地助力了神经多样性群体的社会融入。
这并非一次孤立的倡导。神经多样性理念的科普与倡导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而本次展览正是建立在此前一系列扎实工作基础之上的延续与深化。
作为国内首个倡导神经多样性理念并专注服务孤独症及相关神经发育障碍群体的慈善信托,生生公益慈善信托,自设立以后持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念传播与实践探索。
从今年4月2日世界孤独症倡导日前后,开展的“神经多元的世界,真棒!”活动,联动全国187家机构掀起科普热潮,到关注成年神经多元群体的成长工作坊,以及深入社区的包容环境共建工作坊——每一步都指向理念落地的具体路径。此外,更具专业深度的“生生知识共创汇”征文活动,以及2025年中山大学孤独症学术论坛暨生生知识共创汇,也在不断拓展这一议题的学术内涵与社会影响力。
每一次展览的呈现、每一场对话的开展、每一屏信息的传播,都在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认知图景。这些看似分散的节点,正通过系统化的连接,形成推动社会认知转型的力量。当神经典型和神经多元不再被区分为“正常”或“异常”,而成为被广泛理解与接纳的人类常态时,这意味着,更具宽容度的社会共识正在改变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