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袭人这个人,到底是善良还是虚伪,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读《红楼梦》,并不主张贴标签式地分析人物,尤其不喜欢道德评价。因为太幼稚了,“倒像是小时候看电影,看见一个人出场,就赶紧问‘这是好人坏人?’”

具体到给晴雯送衣裳,其实跟善良虚伪也没什么关系,因为这是袭人必须、一定、不得不做的。说到底,她只是丫鬟或者屋里人,宝玉才是主子。
宝玉是个被惯坏了的、长不大的孩子。连他都说:“如今且说现在的,倒是把他的东西,作瞒上不瞒下,悄悄的打发人送出去与了他。再或有咱们常时积攒下的钱,拿几吊出去给他养病,也是你姊妹好了一场。”

“你姊妹好了一场”这话,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完全是宝玉的脑补。他总希望女孩子都和睦亲密,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她们亲密和睦。就好像祭晴时遇到黛玉,就说“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为了黛玉和晴雯的亲厚,宁可让出著作权!其实黛玉和袭人交往不少,和晴雯有什么亲厚的?拌嘴那次,晴雯“见黛玉进来,便出去了”,连跟她诉苦都不屑。送旧帕那次,晴雯“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根本是局外人。倒是“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她曾把黛玉拒之门外过。

也不能说袭人与晴雯毫无感情。到底是在一起生活过几年了,再争吵拌嘴,也难免有些情分。况且她们都是“从小儿在老太太屋里过来的”,有着相同的经历。晴雯被王夫人一句话打发出去,袭人未必没有“兔死狐悲”之感。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姊妹好了一场”也不算无中生有,至少比黛玉“素日你又待他甚厚”可靠得多了。多年的同事落难,给一定的资助,是一般的人情,用不着格外的“善良”。

除了“你姊妹好了一场”之外,还有宝玉安排给晴雯送钱送物——连宝玉这么不知世务的人都意识到了,应该、需要给晴雯送东西,袭人还没意识到吗?就算没意识到,宝玉吩咐了,她能不听吗?如果是别的“滔天大罪”,她可以报告贾母王夫人,借助她们的力量来阻止宝玉;但这点儿小事,值得惊动老太太太太吗?惊动之后,能不能阻止是一回事,宝玉对袭人的看法感情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了向必死无疑的晴雯“痛打落水狗”,而失去宝玉的感情,值得吗?

既然不值得,倒不如顺水推舟,答应宝玉的安排。比答应宝玉更好的,是“这话还等你说!我才已将他素日所有的衣裳以至各色各物,总打点下了,都放在那里……且等到晚上,悄悄的叫宋妈给他拿出去。”“你想做的,我已经想到了、做到了。”这更能博取宝玉的好感。
反正衣服扣下也是“给好丫头们穿”,王夫人并不打算收走,袭人自己又有更高规格的。顺手的人情,何乐而不为?

作为一个周到的代理主妇,这是袭人的义务和责任,与善良虚伪并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