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时,太原西南的龙山山巅已泛起微光。沿着青石阶拾级而上,松涛声渐密,转过最后一道山弯,一组凿于崖壁的石窟群豁然显现——飞檐斗拱的昊天观掩映其间,8座洞窟依山而凿,60余尊造像或慈眉善目,或肃穆庄严,衣纹间还凝着千年的石屑。这里是龙山石窟,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比之洛阳龙门、大同云冈的佛教造像,它更像一部刻在石头上的《道德经》,静诉着道教文化在中原大地的生根与绽放。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石窟开凿于唐,盛于宋元,隐于深山近千年。今年中秋,记者随山西省文物局"三晋石窟文化推广"项目组探访,结合最新修复成果与沉浸式体验项目,为您奉上一份"历史解码+文化寻踪"的深度攻略。
从"荒山古观"到"道教石刻博物馆":龙山石窟的千年传奇龙山石窟的"特殊",首先在它的宗教属性。
"中国石窟艺术多以佛教为主,像龙山这样集中展现道教题材的大型石窟群,北方仅此一处。"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晓军介绍,石窟所在的龙山属吕梁山脉分支,自春秋起便是方士修行之地。现存最早的洞窟"虚皇龛"开凿于唐代,供奉道教最高神"虚皇道君";北宋时,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弟子宋德方主持大规模开凿,留下"三清洞""玄真洞"等核心洞窟;元代密宗造像的融入,则见证了多元文化在此交融。
更令人称奇的是石窟的"生存智慧"。因隐于山巅,龙山石窟避开了战火与人为破坏,保存了从晚唐至元的完整造像序列。"你看这三清像(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衣纹用'减地浮雕'技法,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那尊玄真洞的'东华帝君',手持玉笏的神态,分明是宋代文官的缩影。"赵晓军指着洞窟说,"每一尊造像都是时代的切片。"
龙山石窟虽小,却浓缩了道教神系的完整图谱。记者梳理出最具观赏价值的六条洞窟线索,带您读懂石头上的"神仙世界"。
1. 虚皇龛(唐):道教世界的"创世之门"作为龙山最古老的洞窟,虚皇龛仅1.5平方米,却地位非凡。龛内供奉"虚皇道君",头戴通天冠,手持玉笏,背后浮雕"日月星辰"图——这是道教对"宇宙本源"的具象化表达。赵晓军解释:"虚皇即'虚无之皇',代表天地未分前的混沌状态,古人开凿此龛,是为整个石窟群定下'道法自然'的基调。"
2. 三清洞(宋):道教最高神的"全家福"这是龙山体量最大的洞窟(宽3米,深2.5米),中央端坐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左右侍立金童玉女、四方之神。"最妙的是造像的表情——三清目光微垂,似俯瞰众生;金童捧印,玉女执扇,姿态灵动。"景区讲解员小吴说,洞窟顶部雕有"八卦藻井",将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建筑细节。
3. 玄真洞(元):密宗与道教的"跨界对话"区别于宋代的写实风格,元代开凿的玄真洞融合了藏传佛教元素。主尊"东华帝君"头戴五佛冠(密宗特征),身披道袍,左右侍从手持法轮与莲花。"这说明元代全真教吸收了多元文化,龙山石窟成了宗教融合的见证。"赵晓军补充,洞窟内壁的"六丁六甲"浮雕,是道教护法神的典型形象。
4. 七真龛(宋):全真派的"祖师纪念堂"供奉王重阳的七位弟子(马钰、丘处机等),造像均为坐姿,手持拂尘或经卷,神态各异。最有趣的是丘处机的雕像——眉骨高挺,目光如炬,据考证是按其晚年画像复刻,连道袍上的云纹都与史料记载吻合。
5. 辅助洞窟:小人物的"信仰印记"除主窟外,还有"卧如龛"(供奉陈抟老祖睡像)、"辩道龛"(刻全真派论道场景)等小型洞窟。其中"卧如龛"的陈抟像呈侧卧状,手枕脑后,脚搭石床,衣纹随身体起伏自然下垂,被游客戏称为"最会摆姿势的祖师爷"。
6. 昊天观:石窟与古建的"共生样本"石窟旁的昊天观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明清复建。观内保存的"创建昊天观碑记"详细记载了历代修缮故事,观外的"龙山题刻"(宋金至明清)则是研究石窟历史的"活字典"。
为让千年石窟"活"起来,龙山景区今年推出三大升级项目:
服务升级:讲解更"有温度"数字导览小程序:扫码可听3D语音讲解,点击造像可放大查看细节(如三清像的衣纹刀法、玄真洞的密宗符号),还能观看"从凿石到开光"的虚拟复原动画;
守窟人故事会:每日10:00、15:00,邀请70岁的守窟人张大爷讲述"我与龙山60年"——他回忆1980年代修复石窟时,用竹梯攀爬崖壁补漆的经历,"那时候怕下雨,石窟进水会泡坏造像,现在有了防渗系统,安心多了";
亲子手作工坊:开设"我是小石匠"体验(68元/组),孩子可在石膏板上雕刻简单的道教符号(如太极图、云纹),完成后制成钥匙扣带走。
活动升级:四季主题叩响道韵春悟玄机(4月):举办"龙山论道"文化沙龙,邀请道教研究者解读《道德经》与石窟造像的关联;
夏避清幽(6-8月):推出"石窟夜话"活动(19:30-21:00),在昊天观庭院点灯讲古,内容包括"王重阳与全真教""龙山石窟的保护故事";
秋寻仙踪(9-10月):结合重阳节,开展"登龙山·拜三清"徒步(5公里山径),终点设"祈福墙",游客可写心愿卡挂在古松上;
冬藏静气(12-2月):开设"石窟雪景摄影课"(99元/人),专业摄影师指导拍摄雪后石窟的"素颜"之美。
联动升级:串联太原文旅线龙山石窟距太原市区仅20公里,可规划"一日文化游":
上午:晋祠(看宋代彩塑,1小时)→ 中午:晋祠镇吃"头脑"(傅山发明的药膳早餐,推荐"清和元");
下午:龙山石窟(3小时,重点参观三清洞、玄真洞)→ 傍晚:蒙山大佛(距龙山15分钟车程,看夕阳下的巨型坐佛);
晚上:返回太原市区,逛食品街尝"老鼠窟元宵"(非遗小吃)。
开放信息:
公交:太原火车站乘308路→晋祠站→转乘Y1路(龙山旅游专线)→龙山石窟(全程约1.5小时);
自驾:太原→南中环街→旧晋祠路→龙山景区(约30分钟,景区停车场收费10元/天)。
时间:8:30-17:30(4-10月);9:00-17:00(11-3月),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门票:40元/人(含昊天观),数字导览小程序免费;
交通:
游览贴士:
石窟位于山巅,登山约需20分钟,建议穿防滑运动鞋;
部分洞窟光线较暗,可自带手电筒(景区也提供租借服务);
禁止触摸造像,洞窟内禁止拍照(为保护文物,闪光灯会加速颜料褪色)。
周边美食:
龙山脚下"龙山农家院":土鸡汤(选用散养土鸡,68元/份)、炒榆钱(春季限定,18元);
晋祠镇"老周家烧饼":芝麻烧饼(3元/个)、羊杂割(25元/碗)。
记者手记:龙山石窟,是石头的道,也是人心的归离开时,夕阳把龙山染成金色。守窟人张大爷坐在昊天观门口,望着山下的太原城说:"我小时候听老辈讲,这些石佛是'山的眼睛',看着人间变迁。现在游客多了,有人跪下来拜,有人拿着本子记,我就觉得,这些石头没白凿——道,终究是活在人心里的。"
这句话道尽了龙山石窟的魅力。它不仅是雕刻在崖壁上的宗教艺术,更是一部用石头写就的"中国人的精神史"。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唐代开窟时的虔诚,宋代雕工的细腻,元代融合的包容;更能从三清像微垂的目光里,从玄真洞密宗符号的神秘中,感受到中国人对"道"的追寻——它不在高不可攀的云端,而在每一尊石佛的微笑里,在每一代守窟人的坚守中。
这个秋天,不妨来龙山走走。不必急着拍完所有洞窟,只需在三清洞前静立片刻,看阳光穿过窗棂洒在造像上;或在昊天观的古松下坐一坐,听山风掠过石窟的轻响。你会发现,所谓"文化之旅",不过是把自己放进历史的脉络里,听石头讲述,看时光流淌。
(注:文中活动信息截至2025年9月,具体以景区最新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