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在公司聚餐,红姐喝了点酒,突然叹了口气:“我真是后悔死了,170万买的房,现在卖出去才90万,整整腰斩。”
她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那种无奈,谁都能看得出来。
那套房子是她几年前咬牙给儿子买的,当时还信心满满地说:“早点买,省得以后涨价更买不起。”结果现在,房价没涨,直接对半砍。她儿子到现在也没结婚,房子一直空着。
我问她:“那房子在哪?”她叹了口气:“在广州边上,一个新区。当时听说要修地铁、建商场,结果几年过去,全烂尾了。”
旁边的小王插了句:“这两年谁都在亏,我朋友那边房价也是从两万多掉到一万出头,卖都没人要。”
红姐摇摇头:“我那时候真是傻,怕孩子以后买不起,就提前上车。现在看来,不上这车也罢。”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特别平淡,但那种平淡里透着彻底的心凉。
其实这种事,现在太常见了。前几天我刷到一个视频,一个东北大叔说:“2018年买的房子,当时一百多万,现在卖不到七十。”评论区里全是“我也是”“太真实了”“被套牢了”。
过去几年,大家都在拼命买房,觉得那是唯一的出路。现在倒好,买了的人天天后悔,没买的还在庆幸。
红姐说,她当年为了那套房,几乎掏空了家底。首付80万是东拼西凑借来的,贷款还了五年才还清。她说那几年,每个月还贷七八千,工资都不敢动。“那会儿去超市都得算计着买,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结果现在一看,亏得比我赚的都多。”
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手还在不停地搅着筷子。我没敢接话,因为我知道,太多人都是这样。
我表哥去年也卖了房,原价150万买的,卖掉时只拿到八十多。我问他心疼不心疼,他苦笑着说:“早就麻了。至少卖了还能喘口气,不卖只能看着贷款压着我。”
现在身边这种例子太多了。以前我们觉得房子是“家的保障”,现在却成了很多人“焦虑的根源”。
有个朋友说:“我现在每天都在看房价下跌的截图,感觉自己活在股市里。”还有人回他:“我们这都跌成白菜价了,炒房的全跑光了,剩下的是真正住的人被套牢。”
这几年,开发商跑路、项目停工、二手房有价无市。朋友圈有人挂房源半年卖不掉,降价十几万都没人问。
我妈前两天还感慨:“以前觉得有房就稳了,现在好像反过来了,有房的人更不安。”我说:“是啊,现在买房的人,不是为了生活,是被生活逼的。”
红姐那天又说:“我儿子还笑我,说‘妈你那房子现在都没人要’,我听了都想哭。”有人安慰她:“现在跌这么多,也不光你一个人。”她摇摇头:“那又怎样?钱亏的是我的,压力也是我扛的。”
说完她自己倒笑了一下:“现在我都不敢看房产App,看一次心就凉一次。”
那种“凉”,我懂。这几年,多少普通人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押在一套房上。以为买房是“上岸”,没想到是“被困”。
以前我们最怕房价涨,现在最怕它跌。以前说“房子是资产”,现在大家都知道,那只是账面数字。
还有人更直白:“我这套房跌掉的钱,能在老家买两套新的。”
现在的现实是,房子卖不掉、贷款还得还。有人断供,有人摆烂,有人干脆选择“随他去吧”。就像红姐说的那句:“反正也没法改变什么,亏就亏吧,命不好而已。”
其实她这话挺真实的。大家嘴上说“看开点”,但心里都清楚——那可是一辈子的血汗钱啊。
我后来想了很久。这一代人,把“房子”当作安稳的象征。可现在的房子,不再是港湾,而成了枷锁。
170万买的房子,卖了90万,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那是很多人几十年努力的蒸发。
有人说:“中国的房价终于回归理性了。”可对于那些真掏钱买过的人来说,理性只是一种冷酷的安慰。
现实就摆在眼前——有人被迫卖房,有人继续死撑。而更多的人,只能在叹气中,接受被“腰斩”的人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