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火锅赛道贴身肉搏,锅圈率先换道——2023年11月香港上市,2025年香港运营中心落地,海南国际食品产业园同步启航。“指挥所+前置仓”双轮驱动,一袋预制菜乘冷链直飞海外,把火锅底料做成硬通货,为餐饮人杀出增量蓝海。

01
从“国内闭环”到“全球网络”
锅圈食汇通过构建“供应链能力金字塔”模型,实现从国内闭环到全球网络的战略跃迁。
底层依托成熟的“科技+冷链”基础设施,包括与华鼎冷链合作的数字化仓储物流网络,24个省级中心仓支撑日处理80万件订单的配送体系,冷链履约效率领先行业30%,内蒙古羊肉72小时可直达全国餐桌。创新性的“单品单厂”模式深入产业链源头,如小龙虾直采自湖北、江苏主产区,有效降低中间成本。
中层以海南国际食品产业园为枢纽,借助自贸港“零关税”及加工增值政策,构建“东盟原料—海南加工—全国销售”双向通道。该基地投资4.9亿元,可辐射华南、西南及东南亚,降低东盟海鲜采购成本,同时为出口打开便利通道。已与乌拉圭 22/177工厂达成牛肉直采合作,同步引进拉美墨鱼、欧洲芝士等全球食材。
顶层通过香港运营中心输出标准化体系,复制国内“高密度门店+中央厨房”经验。计划以调味料等核心产品为先导,结合“国内研发+海外落地”模式,在海外建立区域中央厨房,实现“中国美味”的全球化复用。

02
标准化与本地化的动态平衡
锅圈食汇构建“文化适配三阶模型”推进全球化战略:
基础层以标准化调味料与核心产品为先导,其火锅底料等核心产品通过近300人研发团队标准化研发,确保“中国味道”输出;中间层实施食材本地化替换,在东南亚试点中,用当地水产替代国内草鱼,借鉴广西罗非鱼爆品经验开发区域特色预制菜;高层创新消费场景,针对海外华人推出“团圆火锅套餐”,融合标准化与文化元素。
对比海底捞等重服务本地化模式,锅圈采取“产品为体、文化为魂”轻渗透策略。调味料、锅圈小炒等标准化产品先行,配合智能硬件与数字菜谱精准控制火候投料,保障品质稳定。2025年东南亚试点将结合“火锅+烧烤”居家解决方案与本地口味调整,同步通过产能合作实现供应链海外延伸,输出中国餐饮供应链系统能力。

03
全球化挑战与展望
锅圈全球化战略需在机遇与挑战的动态平衡中推进:
国内成熟供应链vs海外本地化成本——海南基地缩短华南冷链半径,但泰国原料本土化要求推高采购复杂度;
标准化复制vs区域口味差异——海底捞北美门店投资回收期3-4年,味道微调仍是必修课;
短期利润vs长期投入——2023-2024年锅圈净利润合计4.71亿元,海南基地一期投资已超该数额,规模扩张需要稳健现金流匹配。
供应链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锅圈已构建“国内基地+海外枢纽”架构,下一步将通过区域中央厨房与本地商超、外卖平台合作,形成“中国标准、本地生产”的全球供应网络。

04
供应链能力决定出海半径
锅圈案例勾勒出餐饮新全球化路径:以供应链优势为核心,而非单一品牌输出。香港运营中心统筹全球战略与伙伴拓展,海南产业园承接自贸港政策红利,共同组成“国内成熟供应链+国际枢纽+政策杠杆”的双轮驱动。
这种“轻资产运营+重能力输出”模式,通过复制标准、质控与数字化体系,推动中餐从“产品出海”升级为“供应链出海”,为企业角色从市场扩张者迈向全球价值链重构者提供可行范本。
当“中国味道”依托系统能力走上世界餐桌,中餐全球化也将完成由文化符号向结构性力量的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