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家访经验分享】李瑶瑶:步履不停,师爱随行

家访,是一场教育的延伸。它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让家长理解“校园之内”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家校之间”的关爱;让教师看

家访,是一场教育的延伸。它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让家长理解“校园之内”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家校之间”的关爱;让教师看见“课堂之外”的孩子,最终激发学生自信心,培养出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新时代奋斗者。

01 家访前:“做足功课”是基础

我始终认为,充分的准备是有效家访的前提。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性格特点与家庭背景,做到心中有数、言中有度;另一方面,准备一份“轻量级”心意——如学校赠阅的亲子读物、定制的家风牌,或是学生的优秀作业、课堂上的创意作品 ,自然拉近交流距离。

例如在走访小曾同学家前,我了解到他的父亲是退役军人,家庭氛围严谨。于是我从细节优点切入:“小曾在学校特别热心,主动教同学拼读,午睡时鞋子摆得整齐,被子也叠得像‘小豆腐块’。”听到这里,原本严肃的父亲露出了笑容:“在家还没这么自觉,看来学校真的很注重习惯养成。我们选崇德,选对了。”

02 家访中:“多听少说”是艺术

家访的关键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读懂”。我习惯在进门后细心观察——客厅是否有书架、孩子是否有独立的学习空间、桌上放了哪些书……这些细节无声地传递着家庭的教育氛围。

沟通中,尽量使用开放式问题,如“孩子平时最喜欢和您聊什么?”避免指责式询问。当家长倾诉困惑时,我先共情,再结合学生在校表现给予建议,让对话始终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03 家访后:“持续跟进”是延伸

家访的结束,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我通常会在当天整理记录,将家长关切点、学生兴趣处标注清晰,并同步学科教师以便因材施教。

此外,我坚持在3-5天内向家长发送一条“暖心反馈”,一张孩子认真书写的照片、一段励志演讲的视频,让家长感受到持续的关爱。对特殊情况,如家庭困难或亲子关系紧张,我会定期回访,并联动学校资源,提供助学金或心理辅导等支持,让家访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