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歼20的隐身柔性蒙皮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细节的曝光,再次将中国隐身技术推向世界前沿,彰显了中国在航空领域的卓越实力。
歼20作为我国目前的主力装备,是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杰出代表。在歼20的设计细节中,处处体现着巧思与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像舱盖镀膜、各个口盖上的锯齿边等细节,都为歼20的隐身性能加分不少。
在长春航展上,网友们拍摄的照片陆续在网上曝光,大家惊奇地发现,歼20的隐身细节远不止于此。其中,一个特别的细节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歼20大大方方地展示了其柔性隐身蒙皮。
所谓柔性隐身蒙皮,主要应用于机翼的襟翼动作筒等需要不停操作与活动的部位。由于这些部位需要频繁活动,其边缘的密封成为了一大难题。看似简单的边缘密封问题,在隐身设计上却至关重要。因为不密封的边缘可能会导致雷达反射截面计(RCS)增加大约5%的反射量。对于追求极致隐身的歼20来说,这显然是无法容忍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歼20上首次应用了柔性隐身蒙皮技术。具体来看,这种柔性隐身蒙皮呈现出锯齿边,材质类似于橡胶,紧密地覆盖在机翼动作筒等活动的边缘上。它能够遮蔽由于活动产生的边缘缝隙,大大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而且,这种设计不仅能够降低雷达反射,还能兼顾大机动性下的可靠性要求,并且具有相当长的寿命。可以说,这一设计相当成功。
柔性隐身蒙皮技术的应用,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之前在阅兵上亮相的歼35舰载战斗机。歼35作为一款可以机翼折叠的舰载战斗机,在机翼上下表面几乎看不到机翼折叠铰链的存在。这其实也是应用了包括隐身柔性蒙皮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对降低这5%雷达截面积的不懈追求,充分证明了目前我国在隐身飞机设计中,不仅仅通过外形进行大范围的雷达波规划,更注重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我国隐身战机的隐身性能达到了全球独步天下的水平。
在歼35的宣传中,我们一直强调它是目前服役的最好的隐身战术飞机。而隐身柔性蒙皮技术的突破,再次证明了这一说法并非虚言。
有网友还联想到歼36的相关照片。在歼36后缘的方向舵或襟翼等操作部位,看不到与机翼之间连接的缝隙。实际上,歼36可能应用了第二代或者最新一代的隐身柔性蒙皮技术。
未来,这些柔性蒙皮可能不仅仅应用于动作面,甚至有可能在机翼表面进行相关布设。这样一来,机翼就可以根据战机在不同速度条件下对机翼翼形的需求进行主动改变。也就是说,机翼的外形会发生变化,上下表面的特征也会随之改变,以主动适应飞机当时所在的高度和速度。
这些现在听起来如同黑科技般的技术,在未来都有可能在我国新一代的战机上实现。而实现这些技术的前提,就是我们已经成功研发出的隐身柔性蒙皮。
相比之下,无论是美国的F22、F35,还是俄罗斯的苏57等宣称自己是隐身战机的飞机,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并没有那么到位。这也让我们对它们真实的隐身性能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别人如何发展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自己始终坚定地朝着更高的技术要求不断追求。这正是中国军工人数年来为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大惊喜背后的辛勤耕耘的结果。
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