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王祖蓝谈论四岁女儿“已经有男朋友”,分享孩子前,父母必须把守几道关?

近日王祖蓝上节目,当陈乔恩问到:“你们希望以后怎么跟孩子相处呢?”王祖蓝冒失的来了一句:“我那个老二已经有男朋友了。”明

近日王祖蓝上节目,当陈乔恩问到:“你们希望以后怎么跟孩子相处呢?”

王祖蓝冒失的来了一句:“我那个老二已经有男朋友了。”

明明孩子才四岁,因为坐校车遇到了同频的孩子相互吸引,却被定义为交了男朋友。

何况此时陈乔恩问的是如何与孩子相处,而不是孩子现在如何。

王祖蓝抢着回答了一句与提问无关的话,也许只想着分享女儿的趣事。

“男朋友”本是成年化的名词, 一句玩笑话给女儿贴上了成年化标签。

把“喜欢”说成“男朋友”,真的只是玩笑吗?

王祖蓝在节目上一句“我那个老二已经有男朋友了”,把四岁女儿和校车同伴的好感,直接贴上了成人化的标签。

一、作为一个明星,这种带着玩笑式的打趣可能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

1.对孩子被“恋爱标签”左右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孩子把“被喜欢”当成主要价值来源,影响自我认同的建立。

2. 同伴关系被成人目光扭曲,孩子间原本纯粹的友谊,会被同学起哄、老师过度关注,导致他们为了避免尴尬而疏远彼此造成孩子无形中的社交压力。

3. 童年被父母公开消费,孩子没有能力为自己的隐私做主,父母的“随口分享”,其实是在替他们放弃隐私。

4. 从小没“教”孩子相处,把孩子间正常的好感定义为“谈恋爱”,并且固化“男生要主动、女生要被追求”等刻板印象。

二、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1. 警惕成人的“投射”与“误读”,用中性词汇描述孩子的感受。

王祖蓝明明可以这么说,“女儿在校车上认识了一位同学很喜欢和她一起玩。”

她女儿口中的“男朋友”,只是“她最喜欢一起玩的那个朋友”。

没必要把成年人用自己的情感经验和框架,为这个词赋予了浪漫色彩。

在转述时,不加以说明,将成人世界的复杂情感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2.在聊孩子时需要设定界限,把关注放在行为上,而不是八卦上。

如王祖蓝可以这么分享:“我女儿在校车上交到了一个很投机的朋友。”

3.孩子虽小,但他们与成年人一样,拥有不容侵犯的隐私权和肖像权。

他们在幼儿园、游乐场建立的友谊,是他们小小的社交世界,不必然需要成为公众谈资。

当王祖蓝夫妇在描述孩子与“小男友”、的互动细节时,无视孩子的隐私不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

尽管她女儿才四岁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什么是“隐私”的概念,但做为父母有义务用他们能懂的方式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三、父母“分享”前的三问

1.我说这个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的谈资?

2.这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还是被调侃?

3.我得到孩子的同意了吗?

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这才是最酷的“亲子梗”。

我是夏夏,分享的前提,永远是尊重与保护。大家觉得对吗?请留言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