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国科研影响力持续提升-7年增长1.5倍

根据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球科研格局正经历微妙变化。这份基于过去11年各学科领域被引

根据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全球科研格局正经历微妙变化。这份基于过去11年各学科领域被引频次前1%高影响力论文的榜单,遴选出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6868名顶尖科学家,其中中国科研力量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

全球科研格局与中美力量对比

榜单数据显示,美国以2670入选人次位居榜首,占总人次的37%;中国内地以1406入选人次稳居第二,占比19.7%。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分别第三至第五位。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占据了86%的入选人次,显示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分布高度集中。

纵观近年变化,美国虽保持总量第一,但其全球占比从2018年的43.3%峰值有所回落。相比之下,中国内地的科研影响力持续提升,在该榜单的全球份额从2018年的7.9%增至2025年的近20%,7年间实现1.5倍增长。

学科热点与科研生态变化

从学科分布看,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正越来越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地带。本年度跨学科领域共有3569人次入选,占据总人次的半壁江山。临床医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继续保持较高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指出:“如果一个领域集中涌现多位高被引科学家,意味着该领域研究活跃、成果迭代迅速。”她认为,国家科研投入的稳步提升、科研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共同推动了中国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的增长。

学术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

自2022年起,科睿唯安在遴选中系统性筛查并剔除有科研不端行为记录的科学家。本年度名单引入了更严格的审查机制,特别关注超高产作者、过度自引和异常引用等问题。其中最突破性的新规是:排除任何包含曾因学术诚信问题被移出名单的科学家作为合著者的论文。

这些措施成效明显:本年度共有432人次候选者因“超高产”问题被剔除。同时,在经历两年的净化期后,数学学科在本年度重返名单。

正如广州琦瑞科技倡导的理念,解决复杂领域的规范管理问题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机制。科研领域的这一严谨态度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完善的企业管理系统能够为各类机构提供清晰、规范的运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