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满3年就充不了电,师傅看一眼就说电池坏了,换电池要750元,补1000元才能以旧换新。”王女士看着自己才骑了3年的电动自行车,越想越不对劲。这并非个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遭遇“到期就坏”“不续费就停功能”的情况,这些看似“巧合”的问题,背后藏着一些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电动自行车作为拥有3.8亿辆社会保有量的“国民交通工具”,在解决市民出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让很多消费者没有想到的是,电动自行车暗藏某些“到期陷阱”,比如电池“定时失效”让人猝不及防;App功能“到期就停”让人感到“被套路”。这些问题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暴露出电动自行车市场乱象丛生,亟待规范化管理。
比如王女士的电动自行车3年来电池容量几乎没衰减,前一天还好好骑着通勤,刚到3年就突然“罢工”。对此,维修师傅给出两种解释,要么是电池长时间不用“饿”死了。王女士显然不符合这种情形;要么是商家在电池组里加了元件,设了程序,到时间就断充。这种说法更可信,即“其实电池根本没坏”,而是商家提前挖“坑”逼消费者买新电池。
而商家销售人员推荐App时称,可以实现远程开关锁、查看定位、剩余电量等功能,却只字未提“这些功能有使用期限”“后续要付费”。直到App突然弹出“权益即将失效”的提示,消费者这才发现基础功能无法使用,想继续用必须续费开通会员。可见,App功能“到期停”也是提前设计好的牟利方式。这不只是阴险狡诈,更暴露出商家的唯利是图。
特别是电动自行车电池“到期就坏”,折射出商家道德品质太“坏”。按说,电池使用时间越长,意味着质量越好,能为商家赢得口碑、促进销售。但部分商家却在质保期一到就通过开关设置、远程操作使得电动车无法充电,或者切断电池电流。这等于人为缩短电池寿命,以达到销售新电池的目的。显然消费者使用成本增加了,而商家则获取不当利益。
其中,商家远程切断电池电流,还给消费者骑行安全埋下隐患。试想一下,毫无思想准备的消费者骑行中突然遭遇电动自行车断电,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种只图自己赚钱而无视消费者安全的行为,十分恶劣,既有道德上的“坏”,还涉嫌“谋财害命”。另外销售门店所说的“假电池”“充电器故障”,全是商家的借口,目的都是为了销售新电池。
对此,法律人士指出,若商家未与消费者作任何约定,却在消费者正常用车期间强制无法继续使用或要求续费,已违反民法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即消费者可以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为“武器”进行维权,以倒逼商家改正恶劣行为。但考虑到电动自行车电池“到期就坏”涉及安全问题,是否有必要完善国家标准、加强质量监管,就值得考虑。
目前,关于电动自行车电池保质期没有统一规定,一般由商家自行作出承诺。这或许为商家设置“到期陷阱”埋下隐患。更重要的是,要明确禁止商家给电池组里加元件、设程序、远程操控电池使用。此外,电动自行车商家强制搭售保险、理赔缩水、流程混乱等问题也要解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