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类文明几千年,人类社会总是在战争与和平之中交替运行。我们想要追求和平,然而好像战争又无法避免。那么打打杀杀、你死我活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战争的原因、目的和性质
吴子曰:“一 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吴子认为有人为了获得名利想要称霸天下;有的则是因为私人恩怨;也有可能因为朝局I的动荡;或是因为饥荒,被迫引起战争。
《尉缭子》则说: “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司马法》是提倡用正义的战争阻止不义的行为。
《吕氏春秋》则曰:“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亦不可。”
古代的兵者都将战争放到“义”的角度去考虑。他们认为正义的战争是除强扶弱、是除暴安民。
所以才会有了“以战止战”的说法。他们严厉抨击“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强盗行径。但是对于“为安人而杀人,杀之可也;为爱其民而攻其围,攻之可也;为止战而战,虽战可也”是极为提倡的。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吴子是第一个将军事与政治紧密关系联系在一起并且详细阐述了其间的关系。吴子认为:“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他认为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首先要做到“四德”,即道、义、谋、要,把这四件做好了,则霸业可成。
当然同时他也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政治与军事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讨论的。前提是要修好“文德”,是保障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而且这里的“武备”不仅仅是要打造优良的装备,而真的想要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王者之师,更多的是要“顺俗而教,教之以礼,励之以义”。
《尉缭子·兵令第廿二 》其日: “兵者,以武为栋,以文为植,以武为表,以 文为显;以武为外,以文为内。能审此三者,则知所以胜败矣。”
尉缭子也深刻地阐述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他认为政治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与此同时战争又反作用于政治。他把军事比喻成“栋”,把政治比喻成“柱”,二者缺一不可,又互为辅助。
而《司马法》又进一步阐述了政治与战争的关系,他认为政治是解决各种矛盾的首要方法,如果采取了各种政治手段之后,依然无法解决矛盾。那就必须采取特殊的形式,即战争,来解决问题了。
《司马法》还进步指出先“以土地列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材力悦诸侯,以牧人维诸侯”,如果这几种办法不行,在发动战争来解决问题。
从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可以看出,古代的兵者就已经以政治为切入点,来阐述战争的性质,虽然还有很多片面的地方,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之下,能够有着这样的认识,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必须把它(指战争) 看作是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决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 。简而言之,军事艺术在它最高时领域内就成了政治,当然不是写外交文书的政治,而是打仗的政治。——克劳塞维茨
而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我们的伟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得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本质。
其实不管战争的本质是哪一种,有一句话说的好战争就是一个地方农民的儿子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把那个地方农民的儿子给消灭了。这句话更是赤裸裸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正是因为我们热爱和平,所以才反思战争。也要感谢我们的祖国,再也不是曾经清朝时的样子。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伟大富强,也希望再也没有战争了,大家都能够生活在一个安静和平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