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是迷信!重阳节最不能做3件事,记得告诉家人

不是迷信!重阳节最不能做 3 件事,记得告诉家人秋风一刮,菊花一黄,又到了登高吃糕的重阳节。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敬老节,但

不是迷信!重阳节最不能做 3 件事,记得告诉家人

秋风一刮,菊花一黄,又到了登高吃糕的重阳节。

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敬老节,但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里,藏着不少避灾纳祥的智慧。

今天咱不说虚的,就聊聊重阳最该避开的 3 件事,每一条都有史料撑腰,不是瞎讲究。

先说说最容易踩的坑:别随口说 “节日快乐”。

这话放春节、端午没问题,放重阳真就错了。《周易》里早说了,“九为老阳”,双九相重是 “孤阳不生” 的格局,古人叫 “恶日”。

南朝《续齐谐记》更明确,桓景一家就是靠登高、佩茱萸才躲过九月九的灾厄,回家只见牛羊全死了。

直到魏文帝曹丕那会儿,才因为 “九” 谐音 “久”,慢慢往 “长寿” 上靠。

现在虽成了老人节,但长辈多懂老规矩,换成 “安康”“长寿” 才贴心。

第二件别做的事:别穿红衣当 “显眼包”。

有人说红色喜庆,咋就不行了?《荆楚岁时记》早写了 “重九,茱萸插头,忌红衣”。

这得从两方面说:道教认为九月九群仙聚会,要斋戒肃穆,大红太张扬,会扰了气场(《云笈七签》有记载);

从实际讲,秋末转冬,《吕氏春秋》说 “寒气至,君子归衣”,红衣属暖色,古人觉得会打乱身体寒热平衡。

当然不是说红色晦气,只是这天宜素净,别抢了茱萸、菊花的 “风头”。

第三件得提醒家里晚辈:别赶这天剃头。

可能有人觉得 “这都啥年代了”,但老理儿藏着养生经。《孝经》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重阳是祈福日,动头发算 “毁伤”,不吉利。

更实际的是,九月九后霜期到了,头发是头部天然保暖层,古人早懂 “头凉则身寒” 的道理。

现在虽有帽子,但长辈看着晚辈这天进理发店,难免犯嘀咕,不差这一两天,Tony 老师可以先放个假。

有人肯定问:这些老规矩现在还管用吗?其实核心是 “顺应时节”。

比如不剃头,对应现代养生的 “秋防头寒”;忌红衣,是古人对节日氛围的敬畏;不说 “快乐”,是换种方式祝长寿。

就像《人民日报》写的,现在重阳既登高雅赏菊,也陪长辈吃长寿面,传统早变了味儿。

最后说句实在的,这些禁忌从不是迷信,是古人对付自然的智慧。

茱萸能驱虫(《神农本草经》说的),菊花酒能养生(汉代就用菊花酿米酒了),连谢灵运发明 “谢公屐” 登高,都是为了秋日舒活筋骨。

今天不用再避灾,但把这些讲给家人,既是聊典故,也是传温情。

重阳嘛,核心是 “长久”。

不犯这些小忌讳,陪老人晒晒太阳、聊聊老话,比啥都强。记得转发给家里人,咱过节就得过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