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首要致死原因,据统计每年约有1860万人因此丧生。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除了控制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传统风险因素外,睡眠健康也是一项易被忽视的维度。
10:00-10:59入睡,心血管风险最低近期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 Digital Health的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大型队列研究,通过腕部加速度计客观监测睡眠数据,探讨了“最佳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

研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入睡时间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U型关系”:过晚或过早入睡,风险均会升高,而22:00-22:59是心血管疾病风险最低的入睡时段。具体数据显示,与22:00-22:59入睡相比:
22:00前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4%(HR=1.24,95%CI:1.10-1.39,P<0.005);
23:00-23:59入睡者,风险增加12%(HR=1.12,95%CI:1.01-1.25,P=0.04);
00:00及以后入睡者,风险增加25%(HR=1.25,95%CI:1.02-1.52,P=0.03)。
此外,这种关联在调整了睡眠时长、睡眠不规律性(如入睡时间标准差)以及传统心血管风险因素(如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状态、胆固醇水平等)后,依然显著存在,说明“入睡时间”是独立于其他睡眠指标和传统风险因素的心血管疾病预测因子。
性别差异明显:女性对入睡时间更敏感研究的敏感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性别差异: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与入睡时间的关联更强,而男性仅在过早入睡(22:00前)时风险显著升高。
具体来看,在调整所有混杂因素后:
女性中,00:00及以后入睡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63%(HR=1.63,95%CI:1.20-2.21,P<0.005),22:00前入睡者风险增加34%(HR=1.34,95%CI:1.11-1.61,P<0.005);
男性中,仅22:00前入睡者风险显著增加17%(HR=1.17,95% CI:1.01-1.35,P=0.03),23:00后入睡的风险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这一差异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昼夜节律调节机制更易受干扰有关,提示女性群体更需关注入睡时间的规律性。
不止“睡够时间”,还要“睡对时间”:背后的科学逻辑以往研究多关注“睡眠时长”(如少于6小时或多于9小时增加心血管风险),而本研究首次通过客观数据证实“睡眠timing(时间点)”的独立作用。其核心机制与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人体的昼夜节律(如血压、血糖、激素分泌、代谢水平)受“生物钟”调控,而入睡时间是维持节律稳定的关键锚点。过早或过晚入睡会打破节律平衡,引起以下结果。
血压昼夜波动异常: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较日间下降10%-20%(“夜间血压杓型”),节律紊乱会导致夜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代谢紊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控制能力减弱,进而诱发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间接升高心血管风险;
炎症反应激活:昼夜节律紊乱会促进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释放,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为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埋下隐患。
此外,研究还发现,00:00后入睡者往往伴随更短的睡眠时长(平均5.5小时)和更高的睡眠不规律性(睡眠时长标准差2.8小时),且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的比例更高,但即便排除这些因素,入睡时间过晚的风险依然存在,进一步说明“睡对时间”是独立于“睡够时间”的健康需求。
可操作建议:3步养成“心血管友好型”入睡习惯结合研究结论和临床实践,为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从以下3个维度调整睡眠习惯,尤其推荐22:00-22:59入睡。
固定入睡时间,减少“节律漂移”
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包括周末),误差不超过30分钟,避免因“补觉”打乱生物钟;若需调整入睡时间(如倒班后),建议每天提前/延后15-30分钟,逐步适应,避免突然大幅度改变。
打造“助眠环境”,降低入睡阻力
根据另一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睡眠环境和睡前行为对入睡效率和睡眠质量影响显著,可重点关注。

控制温湿度与光线:卧室温度维持在18-20℃,湿度50%-60%,睡前1小时关闭主灯,使用暖光小夜灯,避免蓝光(如手机、电脑屏幕)照射;
减少噪音干扰:若环境噪音大,可使用白噪音机或耳塞,避免睡前听节奏快的音乐或看刺激性内容(如恐怖片、激烈球赛)。
规避“睡前禁忌”,避免入睡延迟
睡前2小时内不进食:尤其避免高糖、高脂、辛辣食物,若感到饥饿,可少量食用温牛奶、香蕉等助眠食物;
睡前4小时内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咖啡因(咖啡、茶、功能饮料)会延长入睡潜伏期,酒精虽可能助眠,但会破坏深睡眠结构,导致夜间易醒;
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等设备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若需使用,可开启“夜间模式”或佩戴防蓝光眼镜。
特别提醒:高风险人群更需关注以下人群属于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群体,应优先调整入睡时间,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
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这类人群的昼夜节律本就易受疾病影响,入睡时间紊乱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因激素水平变化,对节律紊乱更敏感,建议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睡前1小时散步)辅助调节;
长期倒班或熬夜工作者:若无法避免夜间工作,可通过“分段睡眠”(如午间休息20-30分钟)、补充维生素D(改善节律稳定性)等方式降低风险,同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
总结总而言之,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并非仅靠“吃药控指标”,简单调整入睡时间——每天22:00-22:59入睡,就是一种低成本、易操作的保护措施。从今天开始,试着提前10分钟放下手机,让身体顺应生物钟的节奏,为心血管健康“加分”。

参考文献
[1]NIKBAKHTIAN S, REED AB, OBIKA BD,et al. Accelerometer-derived sleep onset timi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 UK Biobank cohort study[J]. Eur Heart J Digit Health,2021;2(4):658-666.DOI:10.1093/ehjdh/ztab088
[2]LIU X, LI J, HU J,et al. Sleep hygiene, sleep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among adult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J]. Res Nurs Health,2025.DOI:10.1002/nur.70018
[3]LU J, LIU R, WANG J,et al. Associations of sleep characteristics with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and non-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mong rural Chinese older adults: a cohort study[J]. BMJ Open,2025;15(6):e094928.DOI:10.1136/bmjopen-2024-094928
“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编辑:薄荷
审核:梨九
排版:半夏
封面图源:C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