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90天倒闭230家,73%牙医有颈椎病!补牙450元被喷,是患者太“杠”还是行业太“黑”?

近日一条短视频把“补牙450元被喷”这事推上了热搜,视频不到40秒,但评论超过1100条、转发700+,两边的人马直接开

近日一条短视频把“补牙450元被喷”这事推上了热搜,视频不到40秒,但评论超过1100条、转发700+,两边的人马直接开撕。一边是愤怒的牙医,觉得被质疑专业和生计;另一边是患者,晒出自己在牙科花的钱,表达消费不满。这种爆炸式评论里,既有职业自保的情绪,也有真切的消费痛点,双方几乎没怎么互相沟通,只有声量在放大对立。

      先说市场和政策压力这一层。口腔行业从2019到2025年,机构数量从7.6万家涨到13.5万家,增幅接近78%,民营机构占比高达86.02%,竞争很激烈。与此同时,集采和控费政策把耗材利润压缩,单次诊疗能赚的钱被掰得很薄。再叠加宏观经济下行和客流减少,很多诊所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花钱做推广,运营成本、人工成本都高,甚至出现“90天倒闭230家”的现象。换句话说,表面上看起来是“补牙贵”,背后可能是诊所在为成本和生存做平衡。

      再看职业伤害这块,牙医不是只靠嘴巴说话的职业,身体付出也很大。行业调查显示,口腔医生颈椎、肩部、腰部的职业性骨骼肌肉疾病发病率都很高:颈部73%、肩部57%、腰部53%,手腕不适也有35%。心理方面也不轻松:有研究指出约8.5%口腔从业者有明显的压力症状,17.7%出现焦虑,14.7%有抑郁表现,近7.7%可能有PTSD倾向。再加上一项1109名牙医的调查显示,约59.7%每年至少遭遇一次言语暴力。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人会“上火”,情绪反应强烈也就不稀奇了。

患者和牙医之间的认知差距,是冲突的核心。普通人把补牙看成“材料加点工”,成本就是材料价;但专业上,补牙包含清创、窝洞预备、隔湿消毒、填充修形抛光等多个步骤,技术和经验直接影响持久性和二次修复率。廉价诊所可能省去某些环节或用次品材料,因此短期看价格便宜,长期可能要重复治疗。再举个极端例子:有人网上买几元树脂自补,结果把牙“糊”成大块状,去医院时反而难拆,风险更大。说到底,患者关注的是即时支出,医生关注的是长期效果与风险,两边盯的点不一样,矛盾就容易激化。

面对这种矛盾,解决路径并不是互相骂街。先把规则说清楚:患者在就诊前有权了解收费明细、材料品牌和可选方案,能问就要问清楚;诊所应给出透明的项目报价和售后保障;监管层面要继续完善信息公开与价格合理性检查,打击低价恶性竞争。对个体来说,遇到价格争议,拍照留证、要求明细、换一家咨询都是可行操作;遇到自媒体声音,既不要盲目跟风,也别简单把行业一杆子打死。

观点:看牙既是医疗行为也是消费行为,患者有质疑价格的权利,医生在经济和职业压力下也会有情绪。希望少点互相喷少点网络暴力,多点理性沟通和信息透明。大家转发这类话题时,可以多带点事实和可操作建议,而不是只给情绪加戏。这样,既能保护消费者,也能给医生一个能好好做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