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婚后她总住娘家,他忍无可忍提离婚:没有归属感的婚姻,早晚散场

“这婚,我看还是离了吧。”陈默把离婚协议书推到桌前时,林瑶正收拾着行李,准备第二天回娘家。她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头:“你

“这婚,我看还是离了吧。”

陈默把离婚协议书推到桌前时,林瑶正收拾着行李,准备第二天回娘家。她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头:“你又发什么脾气?我妈最近身体不舒服,我回去照顾几天怎么了?”

“照顾几天?”陈默自嘲地笑了,声音里满是疲惫,“我们结婚两年,你在这个家住过的日子加起来有没有半年?每次要么说你妈不舒服,要么说想陪你爸,这个家对你来说,到底算什么?”

陈默和林瑶是自由恋爱结婚的。婚前林瑶就常说“我爸妈就我一个女儿,以后要多陪陪他们”,陈默觉得孝顺是好事,满口答应。可他没想到,婚后林瑶会把“陪娘家”变成常态。

刚结婚那会儿,林瑶说新婚不适应,想回娘家住几天“过渡一下”,陈默同意了。可这一住就是一个月,陈默去接她,她又说“我妈舍不得我走”。一来二去,林瑶回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住的时间越来越长,从最初的几天变成几周,甚至一两个月不回来。

家里的冰箱总是空的,沙发上落着灰尘,陈默每天下班回家,面对的都是冷冰冰的屋子。他试着和林瑶沟通:“瑶瑶,我们有自己的家了,不能总住在娘家。你要是想爸妈,我们可以周末回去看他们,或者接他们过来住,这样总不在家,不像个样子。”

可林瑶总有理由:“我家就我一个孩子,我不回去谁照顾他们?再说了,我妈做的饭好吃,家里也热闹,你要是觉得孤单,也可以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啊。”

陈默去过林瑶娘家几次,可每次都觉得自己像个外人。岳父岳母虽然客气,却总把他当“女婿”而非“家人”,林瑶和父母有说有笑,他插不上话,只能尴尬地坐在一旁。住了没两天,他就实在待不下去了。

为了挽回这段婚姻,陈默想了很多办法。他学着做饭,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买了林瑶喜欢的鲜花和玩偶,想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可林瑶回来住了没三天,又以“我爸摔了一跤,需要人照顾”为由回了娘家。

这次,陈默彻底失望了。他看着空荡荡的卧室,想起两人结婚时的誓言——“共建一个温暖的家”,只觉得无比讽刺。他不是不支持林瑶孝顺父母,可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组建新的家庭,而不是让一方永远依附于原生家庭。

“林瑶,我不是不让你孝顺,可你不能把我们的家抛在脑后。”陈默的声音平静却坚定,“这两年,我努力想把这个家经营好,可你从来没有真正投入过。在你心里,娘家永远是你的家,而这里只是你的‘暂住地’。这样的婚姻,我不想再坚持了。”

林瑶看着陈默决绝的眼神,终于慌了:“我只是太依赖我爸妈了,我改还不行吗?我以后多在家住,少回娘家,你别跟我离婚好不好?”

“太晚了。”陈默摇了摇头,“这两年我给过你无数次机会,可你每次都只想着回娘家,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没有想过我们的未来。没有归属感的婚姻,就像没有根的树,早晚都会枯萎。”

离婚手续办得很快,两人没有太多财产纠纷,只留下一段草草收场的婚姻和满心的遗憾。林瑶搬回了娘家,起初还觉得轻松自在,可时间久了,看着身边朋友都有自己的小家庭,看着父母担忧的眼神,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把对原生家庭的依赖,当成了理所当然,却忽视了婚姻需要双方共同经营。

而陈默,在经历了这场失败的婚姻后,更加明白婚姻的核心是“共建”。他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自我提升上,周末和朋友爬山、钓鱼,日子过得充实而自在。

一年后,陈默认识了温柔独立的苏晴。苏晴也很孝顺父母,但她懂得把握分寸,会和陈默一起规划未来,把两人的小家当成真正的归宿。他们一起做饭、看电影、布置房间,家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有一次,苏晴周末要回娘家,特意提前和陈默商量:“我回去看看爸妈,周日晚上回来陪你吃饭,好不好?”陈默笑着点头:“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替我向叔叔阿姨问好。”

看着苏晴离开的背影,陈默心里满是温暖。他终于明白,好的婚姻不是一方依附于另一方,也不是一方永远迁就另一方,而是两个人互相理解、彼此包容,共同把新的家庭经营成温暖的港湾。

那些把原生家庭凌驾于婚姻之上的人,终究会失去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需要边界感,更需要归属感,只有两个人都用心投入,才能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才能让爱情在柴米油盐中长久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