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并形成超300项关键技术储备的消息,引发了公众对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热议。有人提出,在4G仍能流畅支撑游戏、高清观影,5G覆盖尚未完全完善的当下,过度追逐6G的“极致速度”更像脱离民生的噱头。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回望WiFi与eSIM两项成熟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历程,我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技术进步的终极价值,永远是服务民生而非构筑壁垒。
WiFi的“闭锁岁月”:利益博弈下的民生妥协

如今,WiFi已成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网络接入方式,手机、电脑、智能家电皆可无缝连接。但很少有人记得,二十年前的中国,这项便捷技术曾遭遇长达数年的“人为冰封”。
早在2000年初,WiFi技术已在国外普及,通过无线路由器实现多设备联网的便捷性,让国内用户充满期待。然而,当时的国行手机却普遍“阉割”了WiFi模块,只有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的“水货”手机,才能保留这一核心功能。
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当时国内推行自主研发的WAPI标准,试图以此替代WiFi技术,同时配合宽带业务的推广需求。在这样的导向下,相关部门对WiFi技术的使用设置了严格限制,不仅终端设备不允许搭载,就连无线路由器的使用也被层层管控。

最典型的场景出现在大学校园:彼时的校园网实行严格的“一机一号”绑定,一个路由器只能连接一台电脑,一旦检测到多设备接入就会直接断网。为了用上无线网络,学生们不得不私下购买破解版路由器,或是冒险使用“水货”手机,在政策与需求的夹缝中寻求一丝便捷。
这种以“技术自主”和“行业利益”为名的闭锁,最终以市场需求的胜利告终。随着水货手机的流通量不断增加,以及民间对WiFi便捷性的强烈诉求,政策逐渐松动。2009年,相关部门正式允许国行手机搭载WiFi模块,这场持续数年的“WiFi博弈”才画上句号。而这期间,普通百姓为了使用一项成熟技术付出的额外成本,以及社会资源在重复研发中的浪费,成为通信技术发展史上一段值得反思的注脚。

eSIM的“倒逼开放”:滞后推广中的民生遗憾
如果说WiFi的闭锁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那么eSIM技术的推广滞后,则更凸显了政策与民生需求的脱节。eSIM即嵌入式SIM卡,无需实体卡片即可实现号码绑定,不仅能让智能手表、平板等设备独立联网,还能支持手机“一号双终端”,极大提升了通信的灵活性。这项技术早在2010年就已面世,2016年便在国外实现商用,苹果、谷歌等企业的终端产品早已全面支持。

但在国内,eSIM技术的落地却迟迟没有进展。从2018年开始,部分城市仅针对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开放试点,手机端的eSIM服务始终处于“禁止”状态。期间,无数用户呼吁放开手机eSIM功能,尤其是商务人士、经常出差的群体,对“一号双终端”的需求极为迫切。

但相关部门以“实名认证监管”“防范电信诈骗”等理由,始终未放开全面商用。
转折点最终来自国外企业的“倒逼”。2024年,苹果公司推出的某新款iPhone仅支持eSIM功能,不再配备实体SIM卡插槽。这一举措直接引发国内用户的强烈反应——若不放开eSIM服务,新款iPhone在国内将无法正常使用。在这样的压力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才紧急调整政策,于2024年10月正式允许国内运营商开通手机eSIM服务。此时,距离eSIM技术面世已过去14年,距离国外商用已过去8年。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项惠及全民的便捷技术,最终需要依靠一家外国企业的产品倒逼才能落地,难免让公众产生“政策被动”的质疑。有用户直言:“一项成熟的便民技术,为何非要等到国外企业‘卡脖子’才放开?早一点推广,百姓就能早一点享受便捷,这种滞后本身就是一种民生损失。”
6G发展的镜鉴:民生需求应是技术的“指南针”
回望WiFi与eSIM的推广历程,并非否定技术研发的重要性,而是要明确技术发展的“优先级”。6G技术作为未来通信的核心方向,进行前瞻性储备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因此忽视当下的民生诉求。正如网友所言:“就像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城,主路修12车道纯属浪费——4G能满足日常需求,5G还有覆盖盲区,6G追求的‘超高速’甚至超过硬盘写入速度,对普通用户而言毫无实际意义。”

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适用越好”。当前,更值得投入资源的,是优化现有网络的覆盖质量——让偏远山区的农户能流畅刷短视频,让老小区的居民不再遭遇宽带卡顿,让5G资费更具性价比;是破除成熟技术的应用壁垒——让eSIM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让物联网设备的联网更便捷;是倾听百姓的真实需求——不再让技术为利益让步,不再让政策滞后于民生期待。

从WiFi的闭锁到eSIM的倒逼,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任何脱离民生需求的技术布局,要么会被市场需求推翻,要么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6G的研发之路刚刚起步,希望相关部门能以史为鉴,让技术进步始终沿着“便民、利民、惠民”的方向前行,让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