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普通家庭必知的房产传承“避坑指南”

法律已为你撑起保护伞,但伞需要你自己打开2025年,《民法典》继承编的规则已从纸面步入生活。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房产

法律已为你撑起保护伞,但伞需要你自己打开

2025年,《民法典》继承编的规则已从纸面步入生活。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房产,往往是最大的一笔资产,也是亲情与利益最集中的交汇点。新规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清晰且充满温情的“操作手册”。

房老二聚焦普通家庭在房产继承中最易忽略、最易踩坑的“隐秘角落”,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行动方案。

超越“分家析产”:遗产管理人的中国式实践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人为遗产管理人;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应当及时推选遗产管理人。

真实场景:深圳李先生的父亲在老家猝然离世,留下一套尚有按揭的房产。李先生姐弟三人,若按传统方式,需要三人同时回老家签字,耗时耗力。根据新规,他们共同推选常驻老家的姐姐为“遗产管理人”。

姐姐可以凭相关证明,单独前往银行办理父亲的还款事宜,去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继承手续,甚至在未来出售房产时,作为主要代理人处理交易流程。一方面极大减轻了其他继承人的奔波之苦,也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会。遗产管理人,本质是家庭内部授权与信任的体现。

多子女家庭的聪明之举——

提前在遗嘱中指定:老人在立遗嘱时,指定一位最细心、最公正的亲友作为遗嘱执行人(即遗产管理人),并明确其职责范围。

事后共同推选:未立遗嘱的,继承人们应第一时间形成书面协议,共同推选一人。这不仅是权利,更是责任。

善用专业服务:对于资产复杂或家庭关系微妙的,可以共同聘请律师事务所或专业机构担任遗产管理人,以其公信力和专业性确保流程中立、顺畅。

隐藏的“炸弹”:房产之外的继承暗礁

家庭资产是一个整体,只盯着房产,可能会引爆其他“地雷”。

婚前房产的婚后“增值”

这是再婚家庭最易出问题的地方。老王婚前全款买了一套房,再婚20年后去世。儿子小王认为,这房子100%属于自己。但继母主张,她有权分割。

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司法解释,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自然增值(如市场价格上涨)和孳息(如租金),仍属于个人财产。但如果是基于夫妻共同经营、维护所产生的增值,则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继母若20年来共同承担了房屋的修缮、装修、管理等,便可主张部分权益。

避坑指南:对于婚前房产,最好通过婚前协议或遗嘱提前明确归属。若未约定,继承时应充分考虑配偶对房产的贡献,通过协商确定份额,避免硬性按法律条文“对簿公堂”。

被忽视的“数字遗产”与负债

父母去世,子女想查一下老人手机银行里的余额,却不知密码。微信、支付宝里的理财、股票账户如何处理?《民法典》首次将“网络财产”纳入遗产范畴,但实践仍困难重重。

建议老人生前,可在见证下,将主要金融APP的账号、密码或解锁方式,密封存于银行保险柜或告知遗产管理人。

继承的不仅是资产,还有债务。在继承房产前,务必查明是否有未偿还的抵押贷款、私人借款等。根据《民法典》,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债务。放弃继承,则无需承担债务。

“新型孝心”的量化:赡养与继承的精准挂钩

法律鼓励孝道,新规提供了更精细的刻度。

江苏张老太育有三子。老大常年在外,仅给付少量生活费;老二虽在同城,但探望甚少;老三与母亲共同居住十余年,悉心照料起居、承担主要医疗费。法院在分割遗产时,采纳了老三提供的陪护记录、医疗费支付凭证及社区邻居证言,最终判决其三兄弟继承份额比例为2:2:6。

如何让“孝心”看得见?

经济付出的留痕:子女支付的大额医疗费、保姆费、房屋修缮费,尽量通过银行转账,并备注“母亲医疗费”、“父亲购房款”等。

生活照料的证据:长期的共同居住记录(如户口本、社区证明)、与医护人员的微信沟通记录、购买护理用品的网购记录等,都是证明“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有力证据。

情感陪伴的佐证:虽难以量化,但频繁的探望记录、家庭合影、共同旅行的机票等,在调解和诉讼中也能作为辅助,勾勒出赡养的全貌。

这并非鼓励子女们“表演式尽孝”,而是提醒所有子女:法律保护的,是那份实实在在的付出与真心。

给特殊资产的“特别通行证”

公房:老人去世后,其名下的公房承租权不能直接继承,但同住人可以申请“变更承租人”。家庭内部应协商一致,向产权单位提出申请,避免因争夺承租权导致无人有权居住。

小产权房:家庭内部可通过分家析产协议等方式,确认由哪位家庭成员继续占有使用,但此协议仅对家庭内部有效。

期房:属于遗产范围。继承人需要先办理继承公证/法院判决,确定新的产权人,再由其与开发商继续履行购房合同。

用规则守护温情,用智慧传承家业

《民法典》相当于“家庭财富传承工具包”,如何用,取决于每个家庭的智慧。

房老二坚信:真正的传承,不是一场在亲人离世后的“财产争夺战”,而是一场始于当下的“亲情守护计划”。

房产有价,亲情无价。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规则的指引下,让财富成为凝聚亲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