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刘骜在位二十余年一直未有子嗣,这在当时的汉朝成为一个大问题。在早期的时候,许皇后和班婕妤都曾为刘骜生子,但最终孩子都夭折了。刘骜后半生宠爱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但一直未有所出。皇帝无子就意味着皇太子难产,那刘骜去世后皇位由谁来继承呢?这个问题不但成为了刘骜和王政君母子的心病,也成为朝廷大臣们最关心的问题。随着刘骜年龄变大,身体越来越虚弱,生子的希望就越来越渺茫了。为了避免刘骜突然辞世带来的皇位悬空,朝廷上下提出了召刘氏宗室子弟进京选拔为皇太子的建议。

这个建议得到了以皇太后王政君为代表的一系列汉朝权贵的支持,于是刘骜按照汉朝的程序开始选拔自己的继承人。经过各方面的筛选后,有两名候选人被召唤到了长安,他们是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这两位是当时刘氏宗室中距离刘骜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也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候选人。其中定陶王刘欣是刘骜的侄子,他的父亲是刘骜的弟弟刘康。前文讲过汉元帝刘奭在立太子时曾考虑以刘康替代刘骜当太子,理由是刘康多才多艺,更像年轻的自己。但这个想法遭到了以史丹、许嘉、王商为代表的外戚贵族反对,最终没有成功。

刘骜继承皇帝位后,重用自己的舅舅王凤为大将军,让其总揽朝政。王凤为了排除异己,以各种理由逼迫刘康就国,让其离开长安回到封国。刘康在封国生活了十年后去世,由儿子刘欣继承了定陶王的王位。由于刘欣和刘骜的血缘关系比较近,都是汉元帝刘奭之后,所以成为了皇太子的候选人。
除了定陶王刘欣以外,另一位候选人则是刘骜的弟弟中山王刘兴。刘兴是汉元帝刘奭和昭仪冯媛的儿子,最初被封为信都王,后来被改封为中山王。在讨论皇太子人选时,当时的御史大夫孔光引用《尚书》提出了“兄终弟继”的意见,所以刘兴也作为候选人之一被召唤到了长安。

到了长安之后,刘骜对两位候选人进行了考察,最终选择了刘欣作为自己的皇太子。按照史书的说法,因为刘兴在刘骜的考察过程中表现非常不堪,被认为没有才能,不能继承皇帝位。而刘欣的表现不但比刘兴好,他的祖母傅太后还用珠宝贿赂了昭仪赵合德和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所以得到了赵氏和王氏两大权贵集团的支持,最终成为汉朝皇太子的人选。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流传很广,但实际上是似是而非的。且不说当时的赵氏和王氏都是朝廷数一数二的权贵,不是几盒珠宝就能买通的,就是两个候选人的表现评定也是值得商榷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刘欣的表现的确比刘兴强得多,但与治国的才能根本没有关系。刘欣进京的时候带了定陶王属下的所有二千石以上的臣属,包括太傅、相国、中尉等高官,这方面符合汉朝的礼仪制度,也得到了汉成帝刘骜的赞扬。而刘兴进入长安时只带了太傅一人,被认为不遵礼法。刘骜考察两人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时,刘欣能够熟练背诵《诗经》,而刘兴则背不通《尚书》,被认为刘欣的学识和才能都在叔叔刘兴之上。在整个过程中,刘欣淡定自若,而刘兴则紧张慌忙,吃饭时连袜子都跑掉了。

因此后世以斑氏父子为代表的史学家都认为,刘欣的表现优于刘兴,是刘骜选拔其为皇太子的主要原因。熟悉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的人都知道,这种说法是非常可笑的,也是极其荒谬的。皇太子为一国之本,也是国家的未来,怎么可能吃两顿饭,背一背课文就决定下来?如此草率的决定一国的继承人,那置天下千万百姓于何地,置朝野上下王公贵族的利益于何地?当然,简单的以傅太后派人贿赂赵合德和王根的说法来定位,也是不成立的。这两家位朝廷排名前两位的权贵,难道其家族的未来利益,还不如一盒子珠宝?

就算汉成帝刘骜是汉朝历代皇帝中出了名的昏庸无能的,但还不至于对于皇太子之事如此懈怠。他一直拖着不立小宗子弟位皇太子,就是想要自己的儿子,可见其对皇位传承的重视。虽然始终没有生养自己的儿子,但皇太子也关系到自己的身后事,岂能随意待之。再加上皇太子人选与朝廷中各大既得利益集团的未来息息相关,就算刘骜想要乱来,王氏、赵氏等外戚贵族集团也不会认同。可以说从各方面看,选择刘欣为皇太子,并非他比刘兴更加优秀,而是他的身份地位比刘兴更适合代理这些利益集团的未来。

刘欣是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康的母亲是汉元帝刘奭宠爱的傅昭仪。刘兴的母亲则是汉元帝宠爱的冯昭仪,他的外公是西汉最后一个名将冯奉世,舅舅是儒家领袖冯野王。从家世背景来看,刘欣的背景是远不如刘兴的,但这正好成为他的优势。刘欣的背景并不强大,不论是祖母傅家,还是母亲丁家都不是西汉的传统豪门。这意味着他称帝后后既得利益集团带来的冲击较小,无法撼动王氏、赵氏等外戚贵族的现有地位,这是王根和赵飞燕姐妹最能接受的地方。而刘兴则不同,他的背景太强大,对于两大外戚家族的威胁太大,不好控制。

刘兴因为是冯家的外孙,以冯奉世留在汉朝军队的影响力,他一旦上位,很可能借助军队力量,摆脱王家和赵家的控制,不会去当个傀儡皇帝。前文讲过在王章和王凤斗法的过程中,正是因为王章提出了以冯野王替换王凤执政的想法,才激怒了皇太后王政君,最终被陷害而死,由此可见王家对冯野王的忌惮。此时冯野王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的兄弟子侄在儒家学派中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刘兴成功上位,必然借着儒家的力量控制朝野,即便以王莽在儒家中的影响力,也未必能压得住冯家积蓄已久的能量。

可以说刘兴虽然只是个诸侯王,但他的背景从政治到军事都是极其强大的。尤其冯家是具有超过二百五十年历史的豪强世家,其在民间和贵族中的积淀不容小觑。王家好歹还是战国时期齐国王室之后,而赵家直接就是暴发户新贵,他们未必能够扛得住刘兴极其背后冯家的政治攻势。对于王家和赵家而言,肯定会选一个威胁更小的人做皇帝,这方面刘欣比刘兴更加的合适。刘欣上位后能够维持王赵两家在汉成帝刘骜时代的既得利益,尤其是对朝廷权势的控制。从这个角度看,利益至上的外戚集团肯定是首选定陶王刘欣的。

除了家族背景之外,选择年龄更小的刘欣,也更利于他们控制傀儡皇帝。刘欣当时的年纪刚刚十六岁,对朝政一无所知,执政能力近乎为零。这样的少年天子是最容易控制的,也是最符合王家和赵家的执政方略的。刘欣没有能力执政,必然会把权力下放后王赵两家,这也使得他们对朝廷的操控更进一步。而刘兴则不同,他是在宫中长大的,当时已经超过三十岁了。这样的一位成年诸侯王,有着自己的执政团队,也有成熟的政治经验,是最难以对付的人。俗话说柿子要找软的捏,傀儡皇帝肯定也需要找个容易控制的。

就个人意愿而言,刘欣显然比刘兴更想当皇帝,而刘兴则显然是在应付差事。刘欣从头到尾都准备得很充足,不论是礼法礼仪,还是对儒家经典的了解,显然都是提前做了功课的。傅太后为了扶持孙子,也是下血本准备了珠宝,表现出了志在必得的态度。而刘兴方面就比较水了,不但没有发动冯家在长安的人脉力量,而且搞得慌乱不堪。刘兴真的没有能力,无法托付国家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应该是他故意为之。儒家经典是他背了几十年的,事到临头背不出来,怎么可能?冯野王门下名儒一大堆,手把手教出来的刘兴不会背书?谁信?

至于说刘兴在宴会上慌乱得连袜子都掉了,这更是演戏演得太浮夸了。刘兴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他在宫中长大,父亲就是汉元帝刘奭,怎么可能没见过大场面?一场正常的社交宴会,考察双方礼仪和教养的场合,他至于这么紧张么?从这些不正常的表现看,都可以说明刘兴对皇帝位没有兴趣。他的这种表现和当初昌邑王刘贺故意在长安瞎胡闹的情况如出一辙,目的就是拒绝被选拔为皇太子。因为他知道,此时汉朝朝廷的政治斗争是最激烈的,如果贸然陷入其中的政治斗争中,其结果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可以说刘欣被选拔为皇太子,是各方面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结果。一方面是刘欣年幼,能力有限,背景比较单纯,不会冲击到朝廷中现有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另一方是中山王刘兴方面对皇帝的兴趣不大,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在选拔皇太子时应付差事,避免陷入长安各个政治派系的内斗之中。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西汉朝廷最终选择了定陶王刘欣。然而王家和赵家并没有在自己的小算盘中高兴多久,两年后上台的刘欣并不是省油的灯,很快就逼的王赵两家官员纷纷隐退,就连王莽都不得不回到封地以避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