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仪和桑舜华的爱情故事是这样的:
皇甫仪是当时的世家公子,桑舜华是白鹿山山主之女,两人自幼定亲。
皇甫仪小小年纪便显露惊人才华,前途不可限量,此外还长相非凡,貌比宋玉潘安。
而桑舜华饱读诗书,才学品性俱是上上之选,唯一的不足是容貌平凡。
皇甫仪虽然知道娶妻娶贤,但心里还是想娶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于是未婚妻的相貌平平,让他一直有些嫌弃。
如果一个人真的嫌弃另一个人,那么另一个人一定是有所察觉的。
桑舜华冰雪聪明,怎么可能不知道皇甫仪的想法呢?可正因为知道,才导致她不是十分信任皇甫仪,觉得皇甫仪随时可能弃她而去。而皇甫仪也没能做到让未婚妻完全信任自己。

转折出现在皇甫仪十七岁那年。
那一年,家族中的一些叔伯在朝堂上指骂前朝皇帝,触犯了龙颜。一夕之间,家族里面成年男子都身首异处。而皇甫仪因为在恩师山中读书而逃过一劫,之后只能远盾他乡。
那一年,桑舜华才十四岁。未婚夫家里出了这档子事,家人都纷纷劝说舜华应该退婚避灾。
可是年仅十四岁的桑舜华力排众议,无论如何也不肯退婚。无论父母如何的责打哭求,她都铁了心要等皇甫仪归来,即使希望渺茫。
不仅仅是等待,桑舜华还一力承担起了照顾皇甫仪家人的重任。那时皇甫仪家断了经济来源,都是桑舜华从各处周济,才能维持皇甫家的吃穿用度。
而这一等,就是七年。
七年来,桑舜华独自承受着无休止的亲人的责备,殚精竭虑地为皇甫家的的孤儿寡妇遮风挡雨。
而皇甫仪虽在外闯荡,却也“佳人在侧”。尽管女子身份特殊,是皇甫仪父亲的救命恩人的女儿。皇甫仪虽然写信告知了桑舜华,表示他对那孤女没有一点想法,可是行动上却还是任由孤女留在身边,任由孤女照顾他的衣食起居。
这不是癞蛤蟆爬脚背,不咬人但是恶心人吗?

七年之后,境况好转,皇甫仪也闯荡出一些名堂来了,便写信回去,准备在下个月的未来老丈人的生日宴上,正式向桑舜华提亲。
然而,在皇甫仪准备返乡的时候,那孤女服毒自杀了,虽然没死成,但皇甫仪见其可怜,便留下来照顾她。结果就耽误了未来岳父的寿宴,也一并耽误了向桑舜华提亲。
寿宴过去之后,桑舜华一反常态,坚决地向皇甫仪退了婚。并且和他一刀两断,永不相见。
很多人都不解,包括皇甫仪。那么苦那么难的七年都等了,眼见好日子就要来了,为什么偏偏在一件小事上这么固执?
尽管皇甫仪曾解释过为什么没能及时赴宴,可是桑舜华只是质问他是否从未将她放在心上?是否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到这里,我们都知道,桑舜华要的从来都是未婚夫把她放心上的全心全意,是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定选择她,而不是权衡利弊轻重。
但是皇甫仪好像从来都不明白。
他明明知道桑舜华很介意他将孤女留在身边,可他还是继续为之。
他明明知道孤女比不上桑舜华的万分之一,可是在关键时候,他还是选择去照顾孤女,而任由未婚妻在寿宴上丢脸。
甚至一开始,他不就是嫌弃桑舜华长的不漂亮吗?如果有可能,他难道不会抛弃桑舜华,而另娶才貌双全的女子吗?
寿宴失约,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有的事情都表明,皇甫仪没有那么爱桑舜华,也不会坚定选择桑舜华。
既然不能全心全意,既然不会被坚定选择,那么桑舜华要这爱情何用?她虽平凡,可是心意不容轻侮。

这也让我想到《知否》里面的盛明兰和小公爷。
尽管小公爷有十足的理由来解释他放弃明兰是无可奈何。可是无论是什么理由,结果就是他放弃了明兰,并娶了别的女人。
可能有人也觉得可以理解小公爷的做法,毕竟父亲大人的性命要紧。
可是当时明明还没到非要放弃明兰的地步,明明顾廷烨说可以帮忙并且不用他但责任,可是小公爷就是没再做其他努力了。
如果小公爷想坚持和明兰在一起,是不是可以实行一下顾廷烨的建议,虽不说结果如何,但至少争取一下吧。
这样就算最后还是失败,明兰是不是也不至于心死,至少她会看到小公爷为她已经竭尽全力了,后面再求娶,是不是答应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原本可以做出的努力,没有做。是不是会让人觉得,你并没有那么在乎我,非我不可?
所以后面小公爷再次求娶的时候,明兰会那么坚决不再理会他。
因为明兰明白,第一次就没有被坚定选择,那么后面再遇到什么迫不得已的情况,自己也可能会被再次放弃。
既如此,还是及早抽身为好。
在感情里面,如果真的爱一个人,就是会对对方偏爱,就是会把对方放在心上不会去做让对方不开心的事,就是无论何时都会坚定选择对方,即使过程艰难,也会排除万难去拥抱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