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千年城垣里的“晋商烟火”:探访榆次老城的“活态古城密码”——一份给古建迷与慢游者的深度攻略

“青砖黛瓦间飘着碗托的甜香,镖局前的石狮子眯眼打盹,穿汉服的姑娘在县衙照壁前比剪刀手……”站在榆次老城南城门“思凤楼”上

“青砖黛瓦间飘着碗托的甜香,镖局前的石狮子眯眼打盹,穿汉服的姑娘在县衙照壁前比剪刀手……”站在榆次老城南城门“思凤楼”上,看着脚下青石板路上攒动的人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古建保护所所长刘阳感慨,“这不是一座‘标本式’古城,而是‘活着’的明清晋中生活剧场。”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榆次老城依托隋代始建的古城墙与明清街巷格局,完整保留了300余处古建筑,涵盖官署、庙宇、商号、民居等类型,被誉为“三晋第一城,中国古建博物馆”。2024年国庆假期,这个距太原仅25公里的“近郊古建明珠”日均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其中35%为太原及周边城市家庭游客,20%为古建摄影爱好者,更有来自京津冀的文化研学团专程“打卡”。

“榆次老城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把‘古城’二字写成了生活的诗。”晋中市文旅局局长王沁介绍,老城并非孤立的历史遗迹,而是至今仍有居民栖息的“活态古城”——茶馆里飘着晋剧清唱,老字号“荣升号”醋坊飘出酸香,街角糖画摊前围满孩子。“游客来这里,看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明清晋中人的一天’。”

古城基因:从隋代“榆次县”到明清“晋商都会”

榆次老城的故事,始于一场“因水而兴”的变迁。

隋开皇二年(582年),为防御突厥侵扰,榆次县治从榆次故城(今榆次区郭家堡乡)迁至现址,依傍涧河而建,始称“榆次城”。此后千余年,这里因“南通秦蜀、北达幽燕”的地理位置,成为晋商“茶盐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至明清时期,城内票号、镖局、绸缎庄林立,富商巨贾云集,留下“南校尉营,北市楼,中间夹着个棋盘街”的繁华旧景。

如今漫步老城,最震撼的是“四街八井七十二巷”的完整格局:

南大街:晋商的“财富动脉”:青石板被马帮踏得发亮,两侧店铺多为明清风格,门楣上“瑞隆裕”“广生号”等老字号匾额斑驳却醒目。72岁的老掌柜王守业守着自家“复盛公”醋坊笑言:“我家醋坊从爷爷辈传下来,醋曲配方还是当年晋商走西口时改良的。”

县衙:三晋官署的“活标本”: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级衙署之一,占地2万平方米,沿中轴线分布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大堂“亲民堂”前立着“公生明”戒石坊,二堂“琴鹤堂”内还原了知县审案的蜡像场景——连惊堂木上的裂纹都与史料记载一致。

城隍庙:信仰与艺术的“双面绣”:与县衙仅一街之隔,却藏着另一重天地。庙内藻井为“八卦悬顶”,72根木柱雕着“二十四孝”“八仙过海”;后殿寝宫供奉城隍夫妇,床幔、妆奁等陈设还原了明清民间对“阴间生活”的想象。“这里不是简单的庙宇,是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博物馆。”晋中学院民俗学教授李芳说。

行前指南:如何“住进”一座活着的古城

榆次老城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北关村,与太原市区仅半小时车程,适合与常家庄园、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组成“晋商文化黄金线路”。

交通与入院

公共交通:

太原市区:乘901路、902路公交至“榆次老城”站(车程30分钟,票价3元);或乘地铁2号线至“太原南站”,转乘晋中公交101路(20分钟,票价2元)。

外地抵达:太原武宿机场乘机场大巴至榆次(40元,50分钟);高铁至榆次站(太原南站出发15分钟),打车至老城(起步价7元)。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70元(含县衙、城隍庙、文庙、西花园等核心景点);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需通过“榆次老城”公众号预约(无严格限流,建议早8:30前抵达,避开旅行团高峰);开放时间8:00-18:00(17:30停止入场,全年无休)。

服务与设施

导览服务:提供人工讲解(中文40元/场,10人内;英文60元/场)、电子导览器租赁(25元/台,含“建筑故事+民俗讲解”);微信小程序“榆次古城”(免费,扫码听“每条巷子的前世今生”)。

文化体验:设有“汉服租赁馆”(30元/套,含造型)、“古建手作工坊”(体验榫卯结构拼搭、砖雕拓印);“晋剧小剧场”每日10:30、15:00上演《算粮登殿》《明公断》等经典剧目(20元/人)。

餐饮与购物:南大街聚集“荣升号醋坊”“天顺昌饼店”“老城碗托王”等老字号,可尝碗托、头脑、太谷饼;西花园旁“晋韵茶社”提供茉莉花茶配平遥牛肉,窗外即是古建飞檐。

深度玩法:四条路线,解锁“古城的N种打开方式”1. 建筑探秘线:从衙署到民居(推荐时长:3-4小时)

路线:南城门(登思凤楼看全景)→南大街(逛商号老铺)→县衙(听“升堂断案”故事)→城隍庙(细品藻井彩塑)→文庙(拜孔子看科举展)→出口。

亮点:

县衙“隐藏剧情”:二堂“琴鹤堂”陈列着知县私人物品——一方端砚刻着“清慎勤”,一把折扇题着“莫作官仓鼠”,还原了明清基层官员的“自我约束”。

民居“微缩博物馆”:北巷“常家大院分院”虽不如常家庄园宏大,却保留了晋商民居的精髓:垂花门雕刻“松鹤延年”,砖雕影壁“麒麟送子”,连院内老槐树的树龄都标注着“明嘉靖年间”。

2. 慢游烟火线:跟着本地人“逛吃逛喝”(推荐时长:半天)

路线:城隍庙广场(看晨练老人打太极)→南校尉营(买碗托配辣酱)→西花园(拍古风大片)→北市楼(登楼听戏)→老城夜市(尝烤红薯、糖画)。

亮点:

西花园:闹市中的“江南梦”:虽处北方古城,却引涧河水入园,叠石假山、曲桥荷池、亭台楼阁,融合了江南园林的灵秀。“很多游客不知道,这池塘的水是从3公里外的后沟村引来的,600年没断过!”园林养护工老张说。

夜市:古城的“另一种繁华”:晚7点后,南大街灯笼亮起,烤鱿鱼、炸灌肠、老豆腐的香气弥漫。“我从小在这儿长大,现在带孙子来,他还是觉得碗托最好吃。”70岁的赵奶奶坐在小马扎上,看着孙女儿举着糖画笑。

3. 文化研学线:从建筑到民俗(推荐时长:1天)

路线:榆次老城博物馆(看古城沙盘、古建构件)→县衙“古代司法展”(体验“升堂断案”角色扮演)→城隍庙“晋中民俗展”(学做推光漆器)→文庙“科举文化课”(穿秀才服写八股文)。

亮点:

“小知县”体验:县衙设“古代官署研学课堂”,孩子穿官服、敲惊堂木,模拟审理“买卖纠纷”案件。“我家娃回家直念叨‘原告被告’‘证据确凿’,比课本生动多了!”太原来的王女士说。

漆器手作:指尖上的非遗:城隍庙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教游客用大漆髹饰木胎,8岁的小雨涂着红色漆料:“我要做个小茶盘,送给奶奶当生日礼物!”

4. 摄影创作线:捕捉“古城的四季之美”(推荐时长:全天)

最佳机位:

晨雾中的南城门:夏季清晨6点,涧河薄雾漫上城墙,思凤楼的飞檐若隐若现,适合拍“水墨古城”。

午后阳光里的县衙大堂:10点至12点,阳光斜照“亲民堂”匾额,朱红大门与青砖地面形成强烈光影,适合拍历史感大片。

黄昏的西花园:夕阳给曲桥、荷池镀上金边,穿汉服的姑娘执伞走过,随手一拍都是“江南仕女图”。

文化传承:为什么说榆次老城是“晋中的文化原乡”?

“很多古城拆旧建新,榆次老城却坚持‘修旧如旧’。”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工介绍,近年来老城修复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县衙大堂的梁架用的是本地榆木,城隍庙的砖雕找的是平遥老匠人,连青石板的打磨都沿用明清技法。“它不仅保存了建筑,更保存了‘怎么建’‘为何建’的智慧。”

如今,榆次老城不仅是旅游景区,更成为“晋商文化的精神地标”:本地老人教游客打太极、唱晋剧;青年创业者开了“古建主题咖啡馆”,菜单印着“县衙大堂”“城隍庙藻井”;学校组织“古城小导游”活动,孩子给游客讲解自家门墩的雕刻故事。“古城不是‘展品’,是活着的记忆。”王沁说。

温馨提示:做有“温度”的“古城访客”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4-5月桃花映城墙,9-10月秋阳暖古建);夏季避开正午(青石板较烫,备遮阳帽);冬季需穿保暖鞋(早晚温差大,城门洞风大)。

参观礼仪:禁止攀爬城墙、触摸古建构件(砖雕、木雕易损);在民居小巷拍照需征得居民同意;品尝小吃后主动收拾垃圾(老城提倡“无痕游览”)。

延伸体验:游览后可前往常家庄园(距老城20分钟车程),对比欣赏晋商大院的恢弘;或到后沟古村(距老城15分钟车程),探访更原始的明清村落。

游客说:“这里的古城,有我最想寻找的‘人间味’”

“带孩子来之前,怕他觉得无聊,结果他在县衙当‘小知县’,在西花园喂锦鲤,还缠着我给他买碗托。”北京妈妈刘女士翻着孩子的研学手册,“上面写着‘今天的收获:知道了知县要审案、写公文,原来当官也不容易’——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结语

榆次老城很小,小到从南城门走到北城门只需20分钟;榆次老城又很大,大到装得下1400年的建城史,装得下明清晋商的传奇,装得下一个城市对“根”的坚守。

当你踩着青石板听鞋跟轻响,当你摸着老砖墙感受岁月温度,当你看孩子穿着汉服在县衙前奔跑——你会懂得,所谓“古城”,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烟火气续写的“古城故事”。

下一次来山西,别只去平遥。来榆次老城吧,走一走南大街的青石板,听一听县衙的升堂鼓,尝一尝碗托的酸辣甜,你会看见,一座古城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一个地方的记忆与温度。

(注:部分古建内部因保护需要限制参观,具体以景区公告为准;汉服租赁需押金200元,归还时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