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艺人失业” 这一话题引发热议时,不少人直言 “有些明星早就该失业了”,这话虽听着尖锐,却道破了当下影视圈积弊已久的真相。这些年,影视资本如同脱缰的野马,将 “造星” 变成了一场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作业,完全背离了艺术创作的本质。
资本们手握资源,不把心思放在挖掘有潜力、有实力的新人身上,反而一门心思包装底子极差的艺人。他们靠着铺天盖地且夸张失实的通稿,把原本平平无奇的艺人吹成 “颜值天花板”“演技派新秀”;再通过圈内那些互相捧臭脚、毫无含金量的奖项,给这些艺人贴上 “实力派”“影帝影后候选人” 的标签,硬生生将其捧红。
更令人不齿的是,一大批星二代、资本家的 “关系户” 借着裙带关系、血亲纽带、地缘人脉,堂而皇之地霸占影视资源和热门榜单。他们中不少人既无颜值优势,更无表演天赋,连基本的台词功底都不过关,却能轻松拿到主角资源,频繁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对比之下,许多靠自身努力打拼、有实力有灵气的网红,在镜头表现力、亲和力甚至专业素养上都远超这些 “关系户新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依靠内部繁殖、毫无竞争力的艺人批量出现,久而久之,自然会引发大众的强烈厌恶与集体抛弃。
极端饭圈文化的盛行,更是让影视市场陷入 “观众失权” 的困境,成为大众极度反感的毒瘤。这些年,观众连对流量明星或影视作品提出客观批评的权利都被无情剥夺。一旦有人指出流量明星演技生硬、表情木讷,或是影视作品剧情逻辑混乱、制作粗糙,立刻就会遭到粉丝的围攻。粉丝们轻则在评论区刷屏控评,用毫无营养的夸赞淹没理性声音;重则对批评者进行人身攻击、人肉搜索,实施网暴行为。这种 “谁敢批评就怼谁” 的畸形风气,让越来越多观众选择沉默,生怕一不小心就卷入无妄之灾,影视市场本应有的良性批评与反馈机制被彻底破坏。
如今打开视频网站,首页看似琳琅满目、作品繁多,可真正能吸引大多数人点击观看的却寥寥无几。那些所谓的热门剧集,要么是套路化的甜宠剧,剧情千篇一律,除了工业糖精别无亮点;要么是粗制滥造的 IP 改编剧,随意篡改原著,服化道敷衍了事,完全辜负观众期待。反观那些能突破圈层、引发全民讨论的优质作品,比如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准的现实题材剧、制作精良的历史剧,一年能有两三部就已经是 “谢天谢地” 的惊喜,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正不断消耗着观众对国产影视的热情。
更可悲的是,许多影视剧早已偏离了 “为观众创作” 的初心,沦为资本内部消化自嗨、甚至洗 Q 的工具,或是定向收割某类粉丝的 “智商税” 产品。资本方为了快速回笼资金、赚取暴利,不再追求作品质量,而是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流量明星吸引粉丝消费上。他们推出的 “粉丝定制剧”,剧情服务于明星人设,大量植入广告,甚至推出付费解锁剧情、购买周边解锁明星独家物料等套路,把粉丝当成 “韭菜” 反复收割,完全无视普通观众的感受。
在这样的影视环境下,还想享受优质观剧体验的大众,被逼得只能 “反向追剧”。不少人宁愿回过头去重温 20 年前的经典作品,比如《大宅门》《亮剑》《武林外传》等,这些剧集凭借扎实的剧本、精湛的演技、深刻的主题,即便历经岁月沉淀,依然能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还有些观众则选择看影视解说类内容,通过几分钟的浓缩解说,快速了解一部美剧的精华,既节省时间,又能避开国产烂剧的 “雷区”。
当下所谓的 “影视寒冬”“艺人寒冬”,根本不是意外,而是影视圈长期不思进取、急功近利的必然结果,是 “求仁得仁” 的下场。资本只看重短期利益,忽视内容创作;艺人依赖流量与包装,不愿打磨演技;饭圈文化破坏市场秩序,挤压理性声音,种种问题叠加,最终导致影视行业陷入困境。
但客观来说,目前的 “寒冬” 还远远不够彻底。影视资本的利润空间依然庞大,某些明星的身价和收入依旧高得离谱,与他们的专业能力、作品贡献严重不符,“德不配位” 的现象比比皆是。观众用脚投票的节奏还未达到高潮,只有当资本真正感受到利润大幅缩水的压力,当那些缺乏实力的明星彻底失去市场、无戏可拍,影视圈才会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会被迫反省自身、做出改变。唯有如此,影视行业才能摆脱畸形生态,回归艺术本质,重新赢得观众的信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