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没有屏幕的课堂:一所“吃苦幼儿园”揭开了教育的另一种温柔

在一个屏幕几乎渗入每个家庭角落的时代,一所位于河南漯河的“吃苦幼儿园”却因为“没有屏幕、没有流程、全是泥土与柴烟”而意外

在一个屏幕几乎渗入每个家庭角落的时代,一所位于河南漯河的“吃苦幼儿园”却因为“没有屏幕、没有流程、全是泥土与柴烟”而意外走红。孩子们在菜园里拔萝卜、在灶台前和面、在风中扬谷……这些原本属于上一代童年的画面,如今成了许多家长羡慕的教育方式。有人笑称这些孩子“忙到没空哭”,但这笑意背后,其实藏着成年人复杂的心理共鸣与焦虑。

“吃苦幼儿园”的走红,绝不是偶然。它恰好击中了当下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的一种深层补偿心理。城市化与技术化的浪潮,让孩子越来越远离真实的世界。许多家长意识到,孩子在屏幕里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却在生活中逐渐丧失了与现实互动的能力。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感官经验的贫乏化”,指的是儿童在成长中如果缺乏多维的触觉、嗅觉与真实体验,就容易在情绪调节与创造力方面出现缺口。那些看似简单的揉面、拔草、洗菜,其实都是情绪稳定、专注力与动手能力的天然训练场。

更深一层地说,成年人对“吃苦教育”的喜爱,还映照出一种“安全焦虑”的转移。当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在未来的世界中不够坚韧、不够自立。于是,“吃苦”成为一种象征——它不只是劳动的过程,更是意志的磨砺与人格的试炼。这属于一种“代偿性期待”:家长希望通过让孩子“吃点苦”,来弥补自己成长中缺乏的那份稳定与韧性。于是,菜园的泥土、柴火的烟气,就成了他们想象中“真实生活”的入口。

但我们也要看到另一面。当“吃苦”被浪漫化、被过度追捧时,它也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教育焦虑”。有的家长开始误以为,只有让孩子多受累、少安逸,才是“正确”的成长之路。然而教育心理发展研究表明,真正有益的挫折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吃更多的苦”,而是让他们在可控的范围内经历挑战,体会到努力与成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我能应对世界”的信心。换句话说,苦本身不是目标,成长的心理意义才是关键。

在漯河这所幼儿园的实践中,值得肯定的是,它并非以“吃苦”为噱头,而是在“生活即学习”的理念下,给予孩子一种与自然和生活重新连接的机会。孩子在筛麦时学到专注,在揉面时感受节奏,在分享劳动成果时体验被认可的喜悦。这些体验能有效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孩子相信“我能做到”“我有力量让世界变得不一样”,他们的情绪韧性、社交信心乃至未来的学习动力,都会随之提升。

或许这正是“吃苦幼儿园”能让无数成年人产生共鸣的原因。它让我们重新看到一种久违的教育温度——孩子们不是在被动吸收知识,而是在用身体和心灵去理解世界。它提醒我们,成长从来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被经历出来的。那些泥土与汗水,不是苦,而是孩子心智生长最柔软的土壤。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在“苦”或“不苦”之间做选择,而在于是否让孩子在每一次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意义。我们或许不必人人都去办一所“吃苦幼儿园”,但可以在自己的家庭里,为孩子留出一点“真实世界”的空间——一顿亲手做的饭、一场与自然的相遇,都是他们心灵最初的营养。

如果你也和我一般,正在为人父母,那么在思考孩子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也许可以从放下手机、带他们一起揉一团面开始。成长从来不在屏幕里,它就在那一双双被面粉沾白的小手中。

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吃苦教育”?你是否也希望孩子多一点真实体验?欢迎关注,留言分享你的想法,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家长看到“生活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