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皮日休》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皮日休。公元834年,襄阳的薄雾漫过汉水堤岸。一个婴孩的啼哭融入江涛声里,那是皮日

在这里讲述中国古代100位著名诗人之:皮日休。

公元834年,襄阳的薄雾漫过汉水堤岸。一个婴孩的啼哭融入江涛声里,那是皮日休初临人世的诗篇序曲。他的童年在青石板与竹简堆叠间铺展,墨香与渔歌共同编织着最初的文学记忆。

青年皮日休背着书箱踏上通往长安的驿道。官道两旁的杨柳垂下千万条碧玉丝绦,却系不住他投向田垄的视线。他看见老农额间的沟壑像贫瘠干旱的田地,听见织布机的节奏里发出愁苦的叹息。这些底层生活的声响与画面,悄然改变着他笔尖的走向。当其他举子在驿馆推敲颂圣诗句,他正将樵夫的山歌、陶工的号子,一一收进行囊,为他后来的《正乐府十篇》创作积累了素材。

咸通八年,皮日休赴长安应试,那支曾书写江南疾苦的笔,终于叩开了仕途的大门。他高中进士时,长安的朱雀大街上飘着柳絮,他站在榜前,没有过多的狂喜,反倒想起赴考途中遇见的流民况景,于是在《三羞诗》里,他直白地写下“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就中颖之汊,饿死何足悲”,将朝堂的荣光与民间的困顿放在同一面镜子前,让诗歌成了照见现实的铜镜。

于是《橡媪叹》从山野缓缓走来:“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老妇拾取橡果的双手,正在剥开盛世的金色外衣。当长安城飘荡着歌颂丰年的诗篇,他的笔却记录着民间生活的真实严冬。这些诗句成为凝结在生命之上的寒露。

当秋霜在橡实上凝结成诗,他的思绪已随南下的漕船漂往历史的纵深。 汴河岸边,《汴河怀古》在浊浪中浮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他的目光如水,既能映照前朝倾覆的楼影,也照见后世赖以存续的舟楫。这条古老的河道,在他笔下化作一架巨大的天平,称量着功过相生的历史命题。

当黄巢起义的烽火点燃天际,皮日休的笔墨与刀剑开始共鸣。他加入起义军的行列,被授予翰林学士之职。这不是书斋里的选择,而是他诗歌理念在乱世中的必然延伸,因为拯救大众永远是他最重的心声。他不再满足于在诗句中描绘苦难,开始与时代的铁砧碰撞出新的火花。

公元883年的战火吞没了他的踪迹。有人说他陨落在乱军箭雨里,有人说他隐入江南的烟雨。但他的诗文穿过时间的帷幕,在宋代文人的书案上重新苏醒,当欧阳修展开《皮子文薮》,那些字句依然带着晚唐霜雪的清凉。现代作家鲁迅先生,则评价其政论小品为”一塌糊涂的泥塘的光彩和锋芒”

他的诗篇也继续在历史长廊里回响。那些记录民间疾苦的文字,那些审视历史真相的思考,如同汉江畔的顽石,历经千年冲刷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棱角。今夜我们翻开泛黄的诗卷的时候,仍能触摸到那个在晨霜中执笔记录真相的身影。他以自己的践行宣示着:作为诗人,就应该是时代的见证。

评论列表

云宝
云宝 2
2025-10-29 20:53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