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百度AI眼镜开售,值得入手吗?

2025年11月10日,百度旗下小度AI眼镜Pro正式开售。双十一期间价格压到2199元,京东下单次日就能送到手上。这个

2025年11月10日,百度旗下小度AI眼镜Pro正式开售。

双十一期间价格压到2199元,京东下单次日就能送到手上。

这个消息一出,科技圈又热闹了一阵。有人觉得这是“智能穿戴的下一步”,也有人直接问:

“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

说实话,这个问题不好答。

因为智能眼镜这东西,听起来很酷,但真要解释清楚它能帮你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很多人反而说不上来。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不谈“入口之争”,也不扯“生态闭环”,就从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看看这副眼镜值不值得买,又能干点啥。

先说外观。

小度AI眼镜Pro有两种款式:波士顿款和猫眼款。

首发的是波士顿墨镜款,看起来跟普通太阳镜差不多,戴出去不会被人当成“机器人”。

重量只有39克,比很多蓝牙耳机还轻。

镜片可以换成墨镜、光致变色镜,甚至支持配近视镜片:

不用夹片,直接定制,这点对戴眼镜的人来说挺友好。

硬件方面,它装了一个1200万像素的广角摄像头,能拍4K照片,也能录1440p的视频。

跑步、骑车时画面不会糊,因为有电子防抖。

音频部分用了五个麦克风,配合开放式扬声器和降噪算法,打电话或者语音唤醒时声音比较清晰,还不容易漏音。

这些参数听着专业,但对用户来说,关键不是“有多少像素”或“几个麦克风”,而是“我能不能轻松用它记录生活”“开会时能不能自动记重点”“出国旅游能不能听懂别人说话”。

所以咱们得回到场景。

第一个场景:旅行拍照。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在景区想拍张全景照,要么找路人帮忙,要么自拍杆举半天。

而第一视角拍摄的好处是,你看到什么,镜头就拍什么。

比如你在爬山,突然看到云海翻腾,抬手按一下镜腿,或者喊一句“小度,拍照”,瞬间就记录下来了。

不需要掏手机,不用调角度,画面就是你眼中的样子。

而且它支持智能识物。看到一棵不认识的树、一座老建筑、一件艺术品,只要看一眼,眼镜就能告诉你名字、历史、相关知识。

这对喜欢自由行、不爱跟团的人来说,相当于随身带了个导游+百科全书。

第二个场景:商务沟通。

现在跨国交流越来越多,哪怕不是出国,在国内也可能遇到外国客户。

小度AI眼镜Pro支持中英实时翻译。对方说话,眼镜三秒内生成双语字幕,通过手机App显示,还能用接近你本人的声音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说出来。

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朗读,而是用了音色克隆技术,听起来更自然。

想象一下:你在咖啡馆见一位英国客户,他讲一段话,你耳朵里听到的是中文,同时手机上还能看到原文和译文。

你说中文,对方听到的是英文,语气还像你自己。

这种体验,比掏出手机开翻译软件流畅多了。

当然,目前只支持中英,其他语言要等后续升级。

但至少在主流商务场景里,已经够用。

第三个场景:会议记录。

很多人开会最头疼的就是记笔记。

一边听,一边写,容易漏重点。

小度AI眼镜Pro有个“AI备忘录”功能,你做个手势,比如轻敲镜腿两下,它就开始录音。

录音结束后,系统能自动区分不同发言人的声音,未来还会通过OTA升级生成会议纪要。

这意味着,你不用再手忙脚乱地记“张总说下周交付”“李经理提到预算问题”,回家打开App,重点内容已经整理好了。

对职场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实用的功能之一。

第四个场景:日常娱乐。

眼镜能识别环境,自动生成“氛围歌单”。

比如你在傍晚散步,光线柔和,它可能推一首轻音乐;

如果你在健身房,节奏感强的歌就来了。

还能语音点歌,支持网易云音乐,也能听歌识曲,听到街边店里放的歌,问一句“这是什么歌”,马上告诉你歌名和歌手。

这些功能看似零碎,但拼起来就是一个“贴身助理”的雏形:

帮你记事、翻译、识物、放歌、拍照。

它不打扰你,但你需要时,它就在。

那问题来了:既然手机也能干这些事,为什么还要戴眼镜?

这是个好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便捷性。

手机需要掏出来、解锁、打开App、对准目标、点击拍摄……

而眼镜只需要你看一眼,说一句话,或者动一根手指。动作越少,体验越顺。

尤其是在双手不方便的时候,比如骑车、做饭、抱孩子,眼镜的优势就出来了。

但也要承认,目前的小度AI眼镜Pro并不是万能的。

它没有屏幕,所有视觉信息都要通过手机查看。

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个“带摄像头的语音助手”,而不是AR眼镜那种能在眼前叠加信息的设备。

如果你期待的是《钢铁侠》里那种全息投影,那肯定会失望。

另外,续航也是个现实问题。

眼镜本体电池173mAh,官方说能连续听歌3.7小时,待机24小时。

不过搭配那个智能眼镜盒,内置3000mAh电池,整体续航能达到68小时。

这意味着你出门三天,基本不用找充电器。

但如果你频繁拍照、录音、翻译,耗电还是会快一些。

价格方面,2199元不算便宜。

对比一下:小米AI眼镜双十一后只要1691元,夸克AI眼镜S1要3329元。

小度卡在中间,属于中高端定位。

它贵在哪里?

主要是AI能力,背后是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搜索数据库、地图服务、语音识别技术。

这些不是堆硬件就能抄来的。

比如AI识物能认2000多种对象,靠的是百度多年积累的图像识别和知识图谱;

翻译准确度高,是因为有海量双语语料训练;

语音唤醒灵敏,源于小度在智能音箱领域多年的优化。

这些“软实力”,才是它真正的护城河。

当然,也不是没有缺点。

比如目前功能仍依赖手机App,独立性不够;

没有屏幕,交互方式受限;

部分高级功能(如会议纪要)还要等后续升级。

而且,戴眼镜本身就不是所有人都习惯的事:

有些人觉得压鼻梁,有些人担心隐私问题,毕竟带摄像头。

说到隐私,这也是智能眼镜绕不开的话题。

小度做了些设计来缓解担忧:

比如拍照时会有提示音,镜腿上有状态灯,别人能看到是否在录制。

但从根本上说,任何带摄像头的设备都可能被滥用。

这需要用户自觉,也需要平台加强监管。

那么,谁最适合买这副眼镜?

我觉得有几类人可以认真考虑:

一是经常出差或出国的商务人士。

翻译+录音+备忘,三个功能就能省下不少麻烦。

二是旅行爱好者。

尤其是喜欢独自探索、不爱打卡式旅游的人,识物+第一视角拍摄能极大提升体验。

三是内容创作者。

Vlog博主、骑行达人、户外摄影师,他们需要解放双手,同时保证画面真实感。

四是科技尝鲜者。

如果你对新工具保持好奇,愿意花两千块试试“下一代交互方式”,那它值得一试。

但如果你只是偶尔拍照、很少出国、开会也不多,那可能暂时用不上。

毕竟它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个“效率放大器”。

最后聊聊市场。

2025年,AI眼镜确实火了。

从Meta和雷朋的合作款卖到200万副,到国内百度、阿里、小米纷纷入局,说明这个品类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

IDC预测,今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将接近300万台,翻了一倍多。

但热潮之下,也要冷静。

很多产品功能雷同,同质化严重。

真正能留住用户的,不是参数多高,而是能不能解决真实痛点。

小度这次没搞花哨的AR显示,而是聚焦在“听得清、看得准、记得住、说得明白”这几个基础能力上,反而显得务实。

技术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今天的AI眼镜,可能只是个开始。就像十年前的智能手机,最初也被质疑“除了打电话还能干啥”,后来才慢慢变成我们离不开的工具。

智能眼镜会不会走同样的路?没人能打包票。

但至少,小度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总的来说,小度AI眼镜Pro不是什么神奇道具,但它确实在某些场景下,让你的生活更轻松一点。

如果你恰好需要这些功能,又愿意接受它的局限,那2199元的价格,不算离谱。

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炫技,而是让普通人过得更方便一点。

一副眼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