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科学星空,五颗璀璨星辰悄然隐去光芒。他们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是各自领域的拓荒者,更是将一生熔铸于科学事业的“追光者”。当“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在这一年向公众展开院士风采长卷时,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触摸这些科学家的精神脉络——他们的生命或许定格于2023年的冬春,但科学生命的火种,早已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

1929年生于湖南沅江的陈庆云,自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起,便与“氟”结下不解之缘。1956年赴苏联深造后,他带着对有机氟化学的深刻理解回到祖国,一头扎进氟材料研发的攻坚战场。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领团队突破含氟烯烃技术瓶颈;七十年代,创出铬雾抑制剂F53,为工业环保填补空白;八十年代,他深耕氟化学基础研究,合成的“氟磺酰基二氟乙酸甲酯”因高效三氟甲基化特性被国际同行称为“陈试剂”,至今仍是有机合成领域的“利器”。这位94岁的有机氟化学开拓者,用一生证明:“冷门”领域亦可铸就国之重器。

1931年出生于河南安阳的孙曼霁,人生轨迹与国防科技紧密交织。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到军事医学研究院,他将生化机理研究化作守护生命的盾牌。1985年,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记录着他在生化药理领域的原创性突破;2002年“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的称号,印证着他培养军事医学人才的卓著贡献。这位91岁的生化药理学家,用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为国防安全构筑起无形的“生物防线”。

1933年生于浙江鄞县的石钟慈,是中国计算数学版图的“绘图师”。从浙江大学到苏联科学院,他将“有限元方法”这一工程计算的“钥匙”打磨得更为锋利。他提出的样条有限元方法,激发了国际学界的持续研究;提出的非协调有限元收敛性判别准则,为工程界广泛应用的有限元技术奠定理论根基。华罗庚数学奖、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的光环下,这位89岁的数学家始终记得:“计算数学的价值,在于让复杂世界变得可算、可控。”

1930年诞生于江苏溧阳的翟中和,用显微镜打开了细胞的“微观宇宙”。从苏联留学到美国进修,他在细胞骨架、核重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让中国细胞生物学站到了国际前沿。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教育情怀”——主编的《细胞生物学》教材历经五版,成为全国高校学子的“细胞生物学入门指南”。这位93岁的细胞生物学家常说:“科研是探索未知,教育是播种未来,两者本就是同一条河流。”

1937年来自河北文安的王圩,毕生与“光”为伴。从无位错硅单晶到1.3微米激光器,从应变量子阱技术到多光学部件单片集成平台,他的每一项突破都为光纤通信“提速”。当第二代、第三代长途大容量光纤通信因他的光源技术得以实现时,这位86岁的半导体光电子学家只是淡淡一笑:“我不过是把实验室的光,变成了通信网络里的光。”

五位院士的人生轨迹各有精彩,却共享着同一束精神之光:爱国情怀深植血脉,科研追求永不止步,育人之心贯穿始终。他们的生命或许定格于2023年的冬春,但正如“科学人生·百年”活动所传递的——星陨不是终点,而是精神火种的又一次传递。当我们仰望科学星空,那些曾经闪耀的星辰,正以另一种方式,照亮后来者的征程。

喜欢我们的内容吗?那就点个赞加关注吧!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下期更精彩!
星陨光不灭——2023年五位中科院院士的科学生命史纪实(二)
星陨光不灭|2024年我国逝世的1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追思录(上篇)
深切缅怀 ▏巨星陨落——2025年我国逝世的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纪实
从“周模型”到“传家宝”:冶金泰斗的科技报国人生
流动的文明图腾:四座高铁站里的城市诗学
END 欢迎关注
(部分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敬请联系本号进行删改)参考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