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代帝王的自述:朕喊 “打虎亲兄弟” 封王?八王乱起时才懂,最狠是自家兄弟?

公元280年建业城破,孙皓自缚投降,朕终于灭吴一统天下,成为真正的晋朝开国皇帝。可你们知道吗?就在举国欢庆、宫门前献俘队

公元280年建业城破,孙皓自缚投降,朕终于灭吴一统天下,成为真正的晋朝开国皇帝。

可你们知道吗?就在举国欢庆、宫门前献俘队伍绵延不绝时,朕突然冒出个念头:这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朕真的守得住吗?

一、从“权臣之子”到“一统之君”:朕踩在祖辈的肩膀上登顶

别动不动就骂朕是“捡漏皇帝”,这一统天下的功业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全是祖辈和朕一步步拼出来的。

朕爷爷司马懿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靠“高平陵之变”稳稳攥住了曹魏的权柄;朕爹司马昭更狠,灭蜀后权倾朝野,连魏帝曹髦都敢直接诛杀。

到朕接手权力时,曹魏早已是个名存实亡的空架子,公元265年,朕顺理成章逼着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

不过真正让朕扬眉吐气、彻底坐稳江山的,还是公元279年那一场灭吴大战。

那年冬天朕派六路大军南下伐吴,队伍里有个叫阿忠的河东乡勇,出发前还跪在朕面前磕头,说要赚点军饷给病重的老娘治病。

半年后灭吴捷报传回洛阳,阿忠却没能活着回来——攻打夏口时,他为了抢先登上城墙,被吴军的利箭射穿了胸膛。

朕给了阿忠老娘百两黄金安抚,可看着老人家抱着阿忠的遗物哭倒在地,朕突然彻底明白:这万里江山,从来都是无数个阿忠这样的普通人用命堆出来的。

二、朕犯的两个错:比东吴更难对付的是“自己人”

灭吴之后的洛阳城,简直天天都跟过年一样热闹,王公贵族们更是铆足了劲炫富比阔。

王恺用上等丝绸铺满整条走廊彰显奢华,石崇就用名贵花椒涂满墙壁攀比,那股疯劲比现在年轻人追网红明星还要夸张。

朕一开始还出面管束过这种风气,可看着国库里约堆成山的粮食和铜钱,再想想自己打了半辈子仗的辛苦,也忍不住慢慢松懈了——享受享受怎么了,朕配得上啊!

朕这辈子犯的第一个大错,就是登基后一口气封了27个同姓王,当时总觉得“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司马家的人守江山最靠谱。

朕给每个王爷都划分了大片封地,还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军队,结果这哪儿是守江山,分明是养了一群随时会咬人的老虎。

有次朕去看望赵王司马伦,发现他府里的侍卫数量竟然比皇宫禁军还多,朕随口说了句“太过张扬了”,他立马哭哭啼啼地跪下来表忠心。

朕一时心软就没再深究,可万万没想到,后来牵头掀起“八王之乱”、把天下搅得一团糟的,正是这个装可怜的家伙。

朕犯的第二个更致命的错,就是立了朕那傻儿子司马衷当太子,“何不食肉糜”的笑话估计你们都听过。

有一年天下大旱闹饥荒,大臣向朕禀报说百姓们连糠都吃不上了,这孩子却突然冒出一句:“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朕当时就动了换太子的心思,可看着太子妃贾南风送来的毒饼,再想到她背后庞大的贾家势力,又犹豫了——朕总想着用外戚势力制衡那些藩王,却没想到这是在埋下更大的祸根。

三、那些藏在史书里的细节:西晋人不是只懂享乐

不过别被史书上的记载骗了,朕的晋朝也不全是只会享乐的败家子,民间其实藏着不少有意思的生活细节。

当时洛阳街头流行吃蒸饼,也就是现在的馒头,必须蘸着特制的肉酱吃才叫有格调,比现在的网红小吃还要受欢迎。

朕宫里的宫女们还发明了“高腰襦裙”,裙摆拖到地上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后来民间女子都争相模仿,说这是“宫里的时髦样儿”。

还有个叫张翰的文官,在洛阳当官时总念叨着家乡的鲈鱼,某天突然感慨“人生贵得适意尔”,当即打包行李回了苏州,这般洒脱性子,朕还真挺喜欢。

可再安逸的生活,也架不住亲兄弟间的刀兵相向,公元291年贾南风杀了杨骏,朕当初埋下的祸根彻底爆发,八王之乱正式拉开了序幕。

朕当年亲手封的那些王爷,拿着朕给的兵权互相残杀,洛阳城外的麦田都变成了厮杀的战场,阿忠那个刚成年的儿子,就死在了赵王和齐王的混战里。

四、朕的悔悟:江山不是靠“血统”,是靠“人心”

公元290年,朕卧病在床行将就木,看着窗外飘洒的雪花,突然想起灭吴那年阿忠老娘给朕送的那双布鞋,针脚纳得格外结实耐穿。

朕当年一门心思觉得,司马家的人多势众,江山就稳固无忧,却忘了当年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根本——从来不是靠姓曹的人多,而是靠能让百姓有口饭吃、能安稳活下去。

八王之乱整整闹了16年,把中原大地搅得民不聊生,北方的胡人趁机南下入侵,公元316年刘曜攻破长安,朕的孙子司马邺无奈投降,西晋就这么亡了。

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年号,而是无数人用悲欢离合写就的教训——打天下靠的是刀枪和人心,守天下更是如此,失去了人心的江山,再坚固也会崩塌。

后人评价朕,有人说朕是“开国明君”,也有人骂朕是“亡国祸根”,朕自己也常常回想,如果当初没封那么多王,如果当初换了太子,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你们觉得,朕这辈子最该后悔的是哪件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