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总会在风霜雪雨中,或柴米油盐间,遇到各种各样藏在日常褶皱里的、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惊喜,像一封温柔的手写信,不张扬,却字字熨帖人心。
生活在城市的喧嚣中,在日复一日传送带般的忙碌中,心情难免会有积郁、压抑的时候。如果在烦闷难纾、压抑需要宣泄的时候,能于转角偶遇一座静谧的迷你寺庙,将心中的烦恼、尘埃一扫而光,将满腹心事轻轻放下,那岂不是中了大奖一样的叫人欣喜?!

多年前的一天,身体有点不太舒服,在市中医院就诊后心情也没有爽起来。带着挥之不去的沉郁心情,我有点无聊地从医院后门信步而出,漫无目的地沿路闲逛下去。没想到,竟然在奉亲庵外面那片被香火气微微浸润的小广场上,遇到了一位不常碰面的好友。这意外的相逢,有点像阴霾天里漏下的一小束光。
与好友站在寺门前银杏树下畅谈一会,他邀我去奉亲庵里一观。奉亲庵,又称念佛堂,据说始建于明代初年,至今已风风雨雨历经六百余载。虽然我曾经无数次从这清灰的墙檐下路过,脚步匆匆,但从来没有过踏入其内的念头。
奉亲庵门前立着一块历经风雨沧桑的古石碑,上面有著名书法家张伯英先生笔力遒劲的题字。岁月的刻痕交织着人文的墨香,无声倾诉着岁月的重量。进得门来,迎面是一幅大大的“佛”字,笔墨浑厚,颇显玄妙。步入殿宇,便看到里面供奉着高大的佛像,法相庄严,慈眉垂目,端坐于莲台宝座之上。在这份肃穆的静谧里,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敬意。

奉亲庵虽然面积不大,精致小巧,但步步有雅景、处处含禅意。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我便在朋友的引领下细细走完。我和好友正欲告辞,却被庵中的仁和法师温和挽留下来。待和法师一番交谈,知晓了奉亲庵坎坷曲折的过往和积极的今昔,心中不由感慨丛生。更触动我的,是仁和法师睿智的语言和乐观的心境,没有高深莫测的说教,却如清泉般流淌着生活智慧,让我原本沉郁的心情竟莫名松快、明朗了许多。
私下沉吟,其实所谓“奉亲”,其真谛或许就在于“有亲可奉”。而有亲可奉,实乃人生最大的幸事。茫茫人世间,每一个生命皆有来处,每一个向善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忘记生养自己的亲人,不应该忘记帮扶过自己的亲朋、给予过自己温暖的好友——毕竟“奉亲”,说到底,就是感恩。此乃所有真情的基石。
家乡的人,我们称为“乡亲”;有血缘纽带的人,是“亲人”;与父亲、母亲等长辈有关联的人,叫“亲戚”……一个“亲”字,可以说写尽了人生最真挚的情意,成了我们对抗世间冷漠的铠甲,也成了我们行走天涯时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归家后独坐,耳边古曲低回,思绪也随之翻飞飘远。慢慢于心底悟到,人生本就悲喜交织,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系于外物,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悲喜相依的人生路上,唯有亲人,是那个愿意并能够与我们共担风雨的存在。
写到此处,我愈发觉得这座规模不大却香火绵延的奉亲庵,虽是大名鼎鼎的云龙山、徐州博物馆旁边一处颇为低调的寺庙,却足以让每一位到访的人更清楚地“看见”自己,从此获得一份珍贵的“觉悟”。
是啊,在这日益繁华而热闹的徐州城里,想寻得一片净土,想慢慢静下心来,以一种谦卑的姿态从容平视这个世界——也许,一座小小的奉亲庵,便已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