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蒋经国将“湘江计划”的结案报告狠狠地摔在桌上,封面上“绝密情报”四个大字,像一记耳光,仿佛在嘲笑蒋经国引以为傲的情报体系。
谁能想到,他花了13年的时间、心血、搭建的情报网,到头来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13年前的1950年,同样是在台北,国民党陆军中将吴石正走向马场町刑场。
这位号称“十二能人”的将军,能文能武,通英晓日,保定军校与日本陆大毕业时均名列第一,却在人生巅峰选择了一条最凶险的路。

1938年在武汉的情报训练班,吴石与周恩来相遇,就在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种子。
之后,眼见着蒋介石执着于“北扼共党”,却不顾难民在日军轰炸下流离失所,吴石彻底看清了国民党的腐朽。
1947年春,他通过何遂牵线,与中共地下党建立了联系,从此成了潜伏在敌人心脏的利刃。

1948年秋,淮海战役要打起来的风声越来越紧,南京鼓楼边有家茶馆总关着半扇门。
吴石在这里见了吴仲禧,没多说话,只从公文包里拿出个烫金封皮的小本子,
这是“绝密防务视察证”,上面写着“奉参谋总长令,核查徐蚌线兵力配置”,连骑缝章都盖得严丝合缝。
这是吴石熬了一整夜,找国防部旧部疏通才弄来的,知道吴仲禧要靠这证进徐州绥靖公署,那里的岗哨比针尖还密,差一点都可能掉脑袋。

三天后,吴仲禧果然凭着这证进了徐州城,早有吴石打过招呼的旧部把他领到作战室。
趁屋里没人,吴仲禧赶紧掏出藏在钢笔帽里的微型相机,对着墙上的兵力图按快门,又把番号、炮位这些关键数记在袖口内衬的白纸上。
等他带着“核查报告”回南京,吴石连夜就把胶卷冲出来,和袖口的记录对着查,确认没差漏,才把情报卷成细条,塞进掏空的毛笔杆里,亲手交给我党交通员。
商丘到海州的兵力部署全在里面,那是能帮解放军少走弯路的硬情报,吴石知道,每多准一分,前线就少流点血。

1949年1月,南京的风吹得秦淮河畔的灯笼直晃,吴石从国防部作战厅出来时,公文包夹层里藏着张《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手心都被汗浸得发紧。
这图是他在作战厅密室里待了三个通宵画的,对照着国民党军各部队的布防档案,团级番号、碉堡坐标、舰艇锚地,连江阴要塞西边藏着的暗堡群都没落下。
为了带出去,他特意穿了件浆洗得发硬的旧棉袍,妻子王碧奎连夜在里袋缝了个绸布小兜,他把图纸折成巴掌大,裹上油纸塞进去,针脚密得能挡住金属探测器。

接头的地方在何康租的小阁楼,吴石推门先敲三下,又轻叩两下,这是“江潮”暗号。
进了屋,吴石先走到窗边掀窗帘角看了看,确定楼下没可疑人影,才掏出油纸包,一层层展开图纸。
何康把这些数据默记在贴身小本子上,塞进鞋跟暗格里。
之后吴石把图纸凑到油灯上烧了,灰烬冲进水碗,看着何康喝下去,才松了口气。

吴石传递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对渡江战役而言是“撕开天险的钥匙”。
这份标注到团级、精准到碉堡坐标的情报,直接让解放军避开了国民党军布防的“死亡陷阱”,把“以卵击石”的风险变成了“摧枯拉朽”的胜势。

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催吴石把国防部500箱绝密军事档案往台湾运,他没照办,只挑了百来箱无关紧要的图书充数,剩下298箱全藏进了福建省研究院书库。
1949年福州解放那天,吴石的参谋把这些档案完好地交给了解放军,里面的军备部署、后勤统计,成了追歼残敌的关键依据。

同年8月14日,蒋介石电催吴石去台湾当参谋次长,吴石心里清楚,去了就是龙潭虎穴,但还是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儿女登了船,把一对年长的儿女留在大陆。
骨肉分离的苦,吴石咬着牙咽了,只想着到了台湾,还能为解放台湾多做些事。

1949年秋的台北,保密局的黑色轿车整天在街头转,吴石却借着“检视沿海防务”的名义,在参谋次长办公室的密室里忙。
有次他铺开东海岸要塞图纸,台灯下指尖划过那些红色三角标记的炮台,拿钢笔在硫酸纸上摹画。
这是参谋本部的绝密档案,基隆、苏澳的炮位坐标,守军番号,弹药补给通道,他连续三晚趁着 “核对战备数据”,避开档案管理员偷偷画下来的。

吴石还在台北搭了情报网,明着靠副官聂曦,利用聂曦管文件的便利,从陆军、海军司令部拿战备报告。
暗着找老友陈宝仓中将,陈宝仓常以“切磋防务”上门,把空军机场分布、战车团清单藏在《孙子兵法》扉页里带来。
有回陈宝仓送来海军布防细节,吴石当场用密写药水把舰艇锚地、巡逻航线抄在《申报》副刊上,让王碧奎用米汤盖一层,看上去就是张普通旧报纸,没人会怀疑。

情报送出去的每一步都像走钢丝,中共特派员朱枫是最后一棒,两人约好以“《诗经》新注”为暗号接头。
在台北中山北路的咖啡馆,吴石给过朱枫一个饼干铁盒,上层真装着苏打饼干,底层垫着东海岸要塞图的微缩胶卷,封口都按超市样式封好,没人能看出破绽。
直到1950年3月叛徒出卖前,吴石的情报网已输送核心情报数十份,小到东海岸碉堡的射界角度,大到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每一条都浸透着刀尖上的勇气。
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此身许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那些藏在书本、饼干盒里的情报,早已为祖国统一铺下隐秘的基石。

1950年3月,吴石在家中被捕,酷刑之下左眼失明,却始终未吐一字。
临刑前与妻子王碧奎在监狱放风时偶遇,他只悄悄说“我今天加餐了”,用一句谎言让爱人宽心。
6月10日,随着枪声响起,吴石中将倒在了马场町,留下那句“我死不足惜,唯愿山河无恙”。

吴石牺牲后,蒋经国接掌了台湾情报系统,雄心勃勃地布下上百个潜伏小组,每年投入近百分之一的财政预算,盼着靠“情报战”扭转局势。
可蒋经国不知道的是,大陆早已织就严密的反间网,派去的特务要么刚上岸就被抓,要么转头成了“双面间谍”。
那些所谓的“绝密情报”,要么是被俘特务按我方意思编造的,要么是特务们躲在香港小旅馆里,照着《人民日报》和广播拼凑的。

1958年冬天,台北国防部的档案室里,暖气管没烧透,滋滋往外冒着凉气。
管理员抱着摞得比人还高的牛皮纸袋往里挪,袋口露出来的文件标题晃得人眼晕——
《中共中央机密通告・关于东北军区战备调整》《华北经济工作会议内部讲话实录》,每一份封皮上都印着“绝密・急呈”的红漆字,堆在架子上像座小山,连落灰都透着股“要紧”的架势。

走廊里传来脚步声,是蒋经国。他深色西装上还沾着外面的寒气,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反攻时间表”。
上周美国顾问刚说“要抓住中共的破绽”,这些档案就是他最拿得出手的“底气”,一进屋蒋经国就开口让人找特务头目沈之岳拿最新的情报来。

特务头目沈之岳很快捧着个烫金文件夹跑过来,打开第一页就是份《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补充通告》,还标着“1958年内部特刊,仅限省军级阅读”。
他说这是底下人在天津蹲了半个月,从中共粮食局的废纸堆里捡来的,上面写着要调整粮食征购比例,每亩多收两成,能说明中共粮食不够,百姓大概率有怨气。
但实际上,中共1956年就改了粮食政策,这份《通告》分明是底下的特务瞎编的,报纸上只有1956年的粮食正常,特务们刺探不到最新的情报,只能把年份改改交差。

而且,这满架子的“情报”,哪有什么真的?可以说全都是特务们自造的。
没开过的会他们能编出完整的“讲话实录”,早过期的政策他们能当成“最新情报”,连不存在的部队番号他们都敢往“作战计划”里写。
可没人敢戳破:蒋经国需要这些东西撑着“反攻”的念想,国防部要靠这些文件向美国要援助,连特务们自己都得靠假情报领奖金。

1961年,情报部门获悉刘少奇可能将于1963年访问柬埔寨,于是制定了暗杀刘少奇的“湘江计划”。
1963年4月的台北,蒋经国对着日历上圈红的“5月1日”摩拳擦掌。
这是刘少奇访柬的日子,也是他亲自部署的“湘江计划”收网之时。
特务头目沈之岳还拍着胸脯保证,说张霈芝带了人在金边挖好地道,连美制雷管都偷运进去了,保准能让共党核心人物有去无回。

可蒋经国没等来“捷报”,先接到了西贡特务站的急电:金边那边的人密信被截了,人也联系不上。
蒋经国刚把电报拍在桌上,更糟糕的消息跟着来了。
柬埔寨电台播报,警方在机场到王宫的必经之路查获一条3米长的坑道,里面埋着数百斤炸药,还抓了20多个特务,为首的正是张霈芝。

后来看卷宗里的供词,蒋经国浑身都发冷。原来特务偷运雷管时,居然把这东西当“无线电零件”随便扔,当场就被我方内线识破了。
更荒唐的是,他们给台北发的9封密信全被截了,专家用紫外灯一照,坑道位置、杀手名单,连“西哈努克要是同车也一起炸”的指令都写得清清楚楚。
沈之岳之前吹的“万无一失”,早成了我党手里的铁证。

彻查结果让整个情报系统噤声,十多年里派出去的特务非死即俘,所谓的“潜伏网”早成了我方的“传声筒”。
但这场整顿最终只悄悄撤了几个负责人,连公开处理都不敢,毕竟一旦戳破谎言,整个情报系统都要瘫痪。

蒋经国在办公室枯坐到天亮,窗外的风吹得文件哗啦作响。
他想起13年前那个宁愿瞎了眼睛也不吐实的吴石,再看看眼前这些靠剪报纸混饭吃的下属,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情报若失真,一切皆是空谈”。
有些人为信仰甘愿赴死,有些人为私利不惜造假,崇高与卑劣的分野,从来都在一念之间。

参考消息:
【1】中国军网——《吴石:碧血洒宝岛 丹心向北明》
http://www.81.cn/yl_208589/16269551.html

【2】文汇报——《百年潮 | 1932年国民党特务试图用假新闻分化中共,这一阴谋是如何被识破的》
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1911/25/3050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