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下的贡生与监生

文化慢慢聊 2024-06-14 10:00:36

在科举时代,府、州、县的优秀生员(秀才)被选送入京师的国子监深造,称为贡生。明朝设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等类别;清代则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等。清代的贡生又被称为“明经”。

国子监的学生统称为监生,这一名称始于唐代。明清时期的入监途径多样,包括考试、皇帝特许等,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等分类。其中,生员入监者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者称荫监,举人入监者称举监,捐资入监者称例监。监生有机会直接成为官员,尤其在明朝初年,与科举、举荐并列为重要的入仕途径。然而,自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逐渐减少,但他们可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途径进入仕途。

通过捐纳取得应试资格的人也被视为监生。对于那些未在府州县学学习却想参加乡试,或没有科举功名却希望入仕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先捐得监生身份,这通常只是作为出身的象征,并不要求他们真正进入国子监学习。

尽管科举制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国子监的学习经历对贡生们来说仍是一笔宝贵的资产。在那里,他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高尚的品德、坚定的责任感和卓越的才华。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