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2025年三季报数据刚出炉,车圈直接“炸锅”——第三季度单季亏损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前三季度总利润暴跌99%,仅剩4000万欧元,营业利润率从14.1%暴跌至0.2%,相当于每卖100元车只赚2分钱,卖一台100万的车,只有2000块利润

表面看,保时捷全球销量仅下滑6%,前三季度卖出21.2万台,收入268.6亿欧元,同比减少6%。但利润“跳水”的根源藏在区域市场数据里:中国市场销量同比暴跌26%,从2021年巅峰期的9.57万台萎缩至3.2万台,占比从33%缩水至15%,已低于欧洲、北美市场。要知道,四年前中国可是保时捷全球最大市场,如今地位一落千丈。

更令人唏嘘的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豪车滤镜”碎了。过去买保时捷必须加价选装10-20万,提车等一年是常态;现在不仅不用加价,部分车型还能打折——Macan最低打6折,卡宴、帕拉梅拉等车型也频频降价,现车随到随提。
这种“跌落神坛”的转变,直接导致二手市场保值率崩盘,曾经“土豪信仰”的标签彻底失效。

关于“小米冲击论”,虽然有玩笑说小米SU7外观酷似保时捷,吸引年轻消费者,但理性分析,买保时捷和买小米的人群本就不同,小米难以直接冲击保时捷客群。真正让保时捷陷入困境的,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崛起,以及保时捷自身电动化转型缓慢、创新不足的硬伤。
如今,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而全球汽车产业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保时捷若想重回巅峰,必须加快电动化步伐,提升产品竞争力,否则“豪车神话”或将继续褪色。

这场由中国市场引发的连锁反应,或许正是传统豪车品牌转型的缩影——不是对手太强,而是自己跑得不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