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马达加斯加政局突变!总统乘法国军机离境,部队倒戈引发权力真空

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正在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上演。当地时间10月12日,总统拉乔利纳在法国军方协助下,搭乘军用飞机秘密

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正在印度洋岛国马达加斯加上演。当地时间10月12日,总统拉乔利纳在法国军方协助下,搭乘军用飞机秘密离开首都塔那那利佛,其行踪至今成谜 。这场戏剧性撤离,让持续半个月的抗议浪潮瞬间升级为宪政危机,而背后交织的民生困局、军事叛变与殖民阴影,更让局势充满未知。

一、从断水断电到政权崩塌:抗议如何演变成革命

这场危机始于一场看似普通的民生抗议。自9月25日起,首都塔那那利佛及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示威,民众举着"给我们水!给我们电!"的标语走上街头。由于政府拖欠法国电力公司3.8亿欧元电费,关键水电站被迫减产,首都每日停电时间从6小时激增至12小时以上,供水系统近乎崩溃,居民不得不依赖政府派发的罐装水维持生计。

然而,抗议很快超越了民生范畴。10月11日,驻扎在首都南郊的精锐部队"安全维持与战术支援训练支援中心"(CAPSAT)突然倒戈,士兵们摘下军帽加入示威人群,公开要求拉乔利纳下台。这支曾在2009年政变中助拉乔利纳掌权的王牌部队,如今却成为推翻他的主力。军方的背叛彻底打破了权力平衡,抗议者涌入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五月十三日广场",焚烧警车、冲击政府大楼,局势迅速失控。

二、法国的"影子外交":撤离行动背后的历史恩怨

拉乔利纳的神秘撤离充满疑点。据法国媒体披露,撤离行动基于他与马克龙达成的秘密协议,但法方却宣称"不干涉内政" 。这种矛盾表述,折射出法马两国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作为前法国殖民地,马达加斯加至今仍在经济上深度依赖法国——其关键基础设施多由法国企业控制,外交决策也常受巴黎影响。

此次撤离细节更是耐人寻味:一架法国军机12日降落在圣玛丽机场,五分钟后,拉乔利纳乘坐直升机登机离开。这种"闪电撤离"让人不禁联想到1972年法国协助时任总统齐腊纳纳流亡的历史一幕。尽管法国官方否认干预,但舆论普遍认为,巴黎在此次危机中扮演了"幕后操盘手"角色。

三、权力真空下的博弈:军方、反对派与国际社会的角力

随着总统离境,马达加斯加陷入宪政真空。倒戈的CAPSAT部队宣布"接管所有军事力量",并推举皮库拉斯将军为临时统帅。而反对派领导人西特尼·兰德里亚纳索洛尼亚科则宣称"革命已取得胜利",要求成立临时政府。与此同时,总理扎菲桑博虽呼吁对话,但政府已陷入瘫痪,无法有效控制局势 。

国际社会反应迅速却微妙。非盟紧急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强调"对话是唯一出路" ;中国驻马使馆则发布安全提醒,建议公民尽快撤离。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态度:尽管未直接表态,但其此前对马达加斯加加征的93%关税,已严重削弱了该国经济稳定性,间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经济崩溃与民主困境:危机背后的深层病灶

这场政治地震实则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总爆发。作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马达加斯加人均GDP仅450美元,42%的青年处于失业状态。单一的香草出口经济,使其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冲击——2022年香草价格暴跌40%,直接导致出口收入减少1.2亿美元。而政府腐败、政策反复更让民众失去耐心:过去五年,该国矿产法修改四次,吓跑了包括韩国POSCO在内的国际投资者。

更严重的是,殖民遗产仍在桎梏发展。法国援建的技术学校培养方向与本土需求错位,导致"高学历失业"与"技能荒"并存;而港口控制权、法郎结算体系等殖民残余,使马达加斯加始终难以摆脱"原料供应国"地位。这种结构性困境,让任何短期改革都难以奏效。

五、未来何去何从:宪政危机与区域安全的连锁反应

随着拉乔利纳的离开,马达加斯加正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目前,局势呈现三大悬念:其一,总统是否会正式辞职?其二,军方是否会组建军政府?其三,非盟等区域组织能否介入斡旋?

这场危机的外溢效应已开始显现。法航暂停了巴黎至塔那那利佛的航班,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矿业和农业项目陷入停滞。若局势持续恶化,可能引发难民潮,冲击东非地区稳定。而对于法国而言,如何在维护传统影响力与避免被指责"新殖民主义"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一大考验。

在这个被称为"印度洋明珠"的岛国,一场由水电短缺引发的危机,正在改写其政治版图。当金色和平鸽雕塑还在总统府广场闪耀时,民众早已用燃烧的轮胎和愤怒的呐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抗争史诗。而拉乔利纳的流亡,或许只是这场革命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