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千问AI#登上各大热榜。不是营销投放,而是网友自来水——有人用它3分钟写完年度总结,有人把高数题拍照上传,答案步骤比老师还细;最出圈的是“文言文写辞职信”,一句“江湖路远,再见不必相送”让00后集体破防。

冲榜背后,是技术硬通货:多模态理解、长文本推理、代码生成一次到位,中英文混杂提问也能秒回;更关键的是“开源”——开发者把模型搬上笔记本,跑出了“离线版千问”,让“AI自由”不再是口号。
当然,爆火也伴随“烤”验:服务器被挤爆、生成排队、API限频,网友笑称“比春运还难抢”。但正是这份“抢不到”的焦虑,反向证明了国产大模型终于从“实验室”走进“日常”。

千问AI的爆火,不是终点,是起点——当热搜成为常态,国产大模型才算真正“问”鼎。
大模型像水和电,悄悄渗入每个角落——让知识流动、让创意放大、让服务永不打烊。它不会瞬间颠覆世界,却在一行行代码里,把社会效率调高一格,把不公平调低一度,把可能性调大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