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那些追求稳定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痛苦2020年3月那天晚上,我坐在空荡荡的星巴克门店里,哭了整整一个小时。我今年38岁,在星巴克工作了整整12年。从实习

痛苦

2020年3月那天晚上,我坐在空荡荡的星巴克门店里,哭了整整一个小时。

我今年38岁,在星巴克工作了整整12年。从实习生做到店长,我把人生最好的年华都给了这家咖啡店。每天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十点关门,从不迟到,从不请假。我一直相信,只要踏实肯干,公司不会亏待我。

可是那天,区域经理告诉我,因为疫情影响,我们这家店要永久关闭。我可以选择去郊区的新店,但工资要降30%,职位也要降级。或者,拿补偿金离开。

我握着手机,看着微信里那些借钱的消息——女儿明年要上大学,父母的医药费还没付,房贷还有15年。我突然意识到,这12年的“稳定”,在一夜之间就碎了。

更扎心的是,就在同一天,我高中同学张磊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疫情期间线上课程大爆发,这个月收入是去年同期的3倍,感谢当年那个敢于折腾的自己。”

我记得很清楚,五年前我还劝过他别辞职。我说:“你这是端着金饭碗要饭啊,多好的工作,说不要就不要?”

现在,命运狠狠打了我的脸。

旧事

让我从头说起。

2015年,我和张磊都是30出头。我在星巴克做副店长,月薪8000,年底有奖金,五险一金齐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按照标准流程培训员工、管理库存、应对顾客投诉。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很安稳。

那时候我最喜欢跟别人说:“我这份工作,只要不犯错,就能一直干到退休。”

现在想想,这句话简直是毒药。

张磊那时候在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做产品经理,年薪30万。我们偶尔会约着吃饭,有一次他突然跟我说,他想辞职。

我当时差点把咖啡喷出来:“你疯了吧?年薪30万你还不满足?” 他说:“不是钱的问题。我就是觉得,如果哪天公司倒了,或者我被裁了,我除了做产品经理,什么都不会。这种感觉让我特别不安。”

我当时完全理解不了。我说:“你想太多了。好好干不就行了?你看我,在星巴克这么多年,不也挺好的?”

后来我发现,张磊开始“不务正业”了。

他白天上班,晚上在知乎上写职场类的回答。周末去学短视频剪辑,还报了个编程训练营。最让我无语的是,他还在某平台开了付费专栏,讲什么职场晋升的方法论。

我常常在微信上劝他:“你这样会把自己累死的。做好本职工作不就行了吗?瞎折腾什么?”

他每次都笑着回:“我也不知道哪个会成,但我就是想试试。”

我心想,这人就是年轻人的通病,不踏实。我始终相信,专注在一个领域深耕,才是正道。

2017年的某个周末,张磊约我出来,说有重要的事要告诉我。

我们见面后,他说:“我辞职了。”

我愣了三秒:“你说什么?”

“我辞了。我要全职做自媒体和线上课程。”

我当场就炸了:“你是不是傻?年薪30万的工作说不要就不要?你现在做自媒体能赚多少?再说了,这行根本不稳定,今天火明天就可能凉。你这是拿前途开玩笑!”

他沉默了几秒,然后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姐,你说得对,这确实不稳定。但我反而觉得,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是最不稳定的。”

我当时完全听不懂。我甚至有点生气,觉得他是在质疑我的人生选择。

接下来的两年,我时不时会在朋友圈看到张磊的动态。有时候他说某个课程卖爆了,收入还不错;有时候他说某个方向做砸了,亏了不少钱。他的收入大起大落,有时候一个月能赚五六万,有时候只有几千块。

我每次看到,心里都在想:“看吧,我就说不靠谱。还是稳定的工作好。”

2019年底,我们又约了一次饭。我问他:“你后悔吗?”

他想了想说:“不后悔。虽然收入不如以前高,但我现在的收入来自好几个渠道——课程、咨询、广告、社群会员费。就算某个渠道出问题,我也不会一下子没收入。”

我当时心里还在暗自庆幸:“还好我没像他那样冲动。”

然后,2020年来了。

疫情最严重的那两个月,我们门店几乎没有客流。房租和人力成本还在,但收入几乎为零。公司开始降薪,然后裁员,最后关店。

我拿着补偿金走出星巴克的那天,整个人是懵的。

我这12年,除了会按标准流程做咖啡、管理门店,什么都不会。我不会写作,不会做视频,不懂互联网,甚至连像样的PPT都做不出来。

我开始疯狂投简历。投了上百份,回复的不到十个。38岁,只有门店管理经验,市场上根本没有合适的岗位。即使有,工资也只有以前的一半。更残酷的是,很多公司明确写着“35岁以下优先考虑”。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天晚上,女儿问我:“妈妈,我们家是不是没钱了?”

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我抱着她说:“没事,妈妈会找到工作的。” 可我心里知道,这话连我自己都不信。

那段时间,我失眠了整整两个月。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就一个问题:“这12年,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明明那么努力,那么踏实,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而张磊呢?我从朋友圈看到,他的日子越过越好。

疫情期间,线下教育全面停摆,所有人都涌向线上。张磊之前积累的那些看似“无用”的技能,突然全都派上了用场。他会做短视频,能快速生产内容;他有线上课程经验,能迅速把课程搬到线上;他懂社群运营,能把学员留住;他会写文案,能精准触达用户。

更关键的是,他的收入来源是多元的。课程卖得不好,还有咨询;直播没人看,还有社群会员费;广告投放暂停了,还有内容付费。 2020年一整年,他的收入是之前打工时的两倍还多。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羡慕、嫉妒、懊悔、不甘,什么情绪都有。

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疑惑: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追求的“稳定”,到头来反而是最不稳定的?

改变

后来,在我最迷茫的那段时间,张磊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反脆弱》,作者是纳西姆·塔勒布。

我一口气读完,然后整个人都被震撼了。因为书里说的,就是我和张磊的故事。

塔勒布说,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为三类:脆弱的、强韧的、反脆弱的。

我突然明白了,我这12年,就是典型的“脆弱”状态。

什么叫脆弱?就像玻璃杯,平时看着挺好,但只要遇到一次意外冲击,就彻底碎了。我把所有的能力和收入都绑定在一份工作上,这份工作看似稳定,实则一击即碎。

而张磊呢?他是“反脆弱”的。

书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好:“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大火越烧越旺。” 我是蜡烛,张磊是大火。疫情这场风,吹灭了我的蜡烛,却让张磊的火烧得更旺了。

那么,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怎么才能从“脆弱”变成“反脆弱”呢? 《反脆弱》给出了一个特别实用的策略,叫“杠铃策略”。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生活中,避开中间地带,一端极度保守,一端适度冒险。

具体到职业发展上,就是:保住一份能养活自己的稳定工作,这是你的安全垫;然后拿出10%-20%的时间和精力,去尝试那些高风险但高潜力的事情。

还记得我当年对张磊说的那句话吗?“做好本职工作不就行了吗?瞎折腾什么?”

现在想想,这句话简直是害人的毒鸡汤。

它隐含了一个致命的假设:你的本职工作会一直存在。

可现实是,没有任何工作是永久的。AI在取代越来越多的岗位,行业在快速洗牌,公司在不断优化裁员。我以为的“稳定”,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张磊当年做的,就是标准的杠铃策略。他保住了产品经理的工作(保守端),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媒体、学新技能(冒险端)。即使自媒体做不起来,他也不会倾家荡产;但一旦做起来了,就获得了巨大的上升空间。

而我呢?我选择了中间地带——既不冒险,也没有真正的安全网。我以为我很保守、很稳妥,实际上我是在裸奔。

书里还有一个特别扎心的洞察:追求绝对的稳定,反而是最大的脆弱。

为什么?

因为当你追求零风险、零失败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进化的机会。你的技能不会更新,你的认知不会升级,你的抗压能力也不会增强。时间一长,你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环境变化,立刻就会枯萎。

我这12年,看似很稳定,实际上是在“温水煮青蛙”。我每天做的都是标准化、可替代性极强的工作。我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失败,没有被迫跳出舒适区,所以我的能力一直停留在原地。

而张磊呢?他主动拥抱不确定性。他知道自己会犯错,会失败,但每一次小的失败,都让他的能力边界扩大了一点点。

这就是书里说的:“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

塔勒布还有一句话,听起来有点哲学,但特别扎心: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

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我以前以为自己在活着,其实只是在重复。重复同样的工作,重复同样的生活模式,重复同样的思维方式。我害怕变化,抗拒不确定性,以为这样就能保护自己。

但残酷的真相是:我越抗拒变化,就越容易被变化所伤害。

行动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你现在怎么样了?

实话说,我花了整整一年才走出来。

我没有找到另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我意识到,那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我开始学张磊当年做的那些事。我报了写作课,学短视频制作,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我的故事和经验。一开始特别艰难,40岁学这些东西,真的很难。但我告诉自己,晚做总比不做强。

现在,我靠着做自媒体和一些兼职咨询,收入虽然不如以前,但我心里踏实多了。因为我知道,我现在的能力是多元的,我的收入来源也是多样的。即使某一条路走不通,我还有其他选择。

更重要的是,我现在不再害怕变化了。我甚至有点喜欢这种不确定性,因为每一次新的尝试,都让我学到新东西,认识新的自己。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会对10年前的自己说:不要只追求稳定,要学会拥抱不确定性。

但时光不能倒流,所以我想对正在看这个视频的你说:

如果你现在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好,请保住它。但同时,请拿出一部分时间,去学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技能。可能是写作,可能是编程,可能是短视频制作,也可能是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

这些技能,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收益,但它们是你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保险。

问问自己:如果明天我的工作没了,我还有什么能养活自己?如果答案是“不知道”,那你现在就应该行动了。

我的故事不是个例。在这个时代,太多人像曾经的我一样,把“稳定”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却忘了问一句:这份稳定,真的能持续吗?

最后,我想用《反脆弱》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不确定性并非敌人,而是成长的土壤。”

下次当你面对选择的时候,不要问“哪个更稳定”,而是问“哪个能让我在不确定性中活得更好”。

试着去学一个新技能,试着去尝试一个新方向,试着让自己走出舒适区。你可能会失败,但这些小的失败,终将成为你反脆弱的养分。

因为在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冒险,而是以为自己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