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重温六尺巷典故:一堵墙各自能让出三尺,一个地球同住可让出和平

王外长在《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上提到六尺巷,在全球化撕裂、地缘冲突频发的今天,并非偶然。六尺巷的故事中,体现的正是东

王外长在《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上提到六尺巷,在全球化撕裂、地缘冲突频发的今天,并非偶然。

六尺巷的故事中,体现的正是东方式的调解智慧。

六尺巷的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

17世纪的安徽桐城,两户人家因宅基地争得面红耳赤。一方是当朝宰相张英的家族,一方是富甲一方的乡绅。

官司打到京城,张英却只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罢,主动退让三尺;对方见状,亦后退三尺。六尺巷从此成为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活化石。

看似各退一步,实际上互利共赢,这个典故的精妙,不在于“让”的姿态,而在于“解”的智慧。

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矛盾的终点不是输赢,而是共生。

当张英放弃用权势压人,当乡绅放弃寸土必争,他们共同创造了一种超越对立的解决方案——不是摧毁边界,而是拓宽格局。

当大国挥舞制裁大棒,当小国被迫选边站队,调解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

它不要求弱者屈服,也不纵容强者霸凌,而是让各方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正如六尺巷的故事中,没有绝对的赢家或输家,只有共同受益的邻里。

其实,在六尺巷的故事里,最动人的不是六尺宽度,而是人心厚度。

当张英放弃“宰相权威”,当乡绅放下“地主体面”,他们共同拆除了横亘在邻里间的“心墙”。

张英写给子孙的家训《聪训斋语》中有一段话:“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见天下大讼大狱多从极小事起”。

之所以张英能有如此智慧,原来当年张英在梳理纷繁复杂的刑事案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天下许多大案要案,争执不休对簿公堂,导致万千悲剧,起因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当年张英处理过的政务大事,绝大多数都已经消散在历史的尘烟里。

如今,六尺巷已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桐城人还将六尺巷蕴含的智慧,用来解决邻里矛盾、纠纷争执。

他们说,很多看上去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是双方只为了“争一口气”,只要大家互相理解,相互退让,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智慧流传至今,现在当我们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不免这样发问:

如果每个国家都愿退让“三尺”,这个世界会不会多出一条通往和平的“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