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质监测实施方案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工程,水质监测作为关键环节,直接关系供水质量管控与民生健康。构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保障居民饮水安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工程,水质监测作为关键环节,直接关系供水质量管控与民生健康。构建科学完善的一体化水质监测体系,借助现代科技实现水质信息实时捕捉、高效传输与智能处理,可为城乡供水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推动供水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筑牢饮用水安全防线。

核心监测指标体系

结合城乡供水工程运行特点与安全要求,核心监测指标需覆盖关键影响因子。浊度反映水中悬浮物与胶态物质对光线传播的阻碍作用,其升高常伴随细菌、大肠杆菌等有害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供水安全性。余氯作为消毒剂残留成分,过量会与有机物反应生成致癌副产物,不足则无法彻底杀灭致病微生物,含量控制至关重要。PH 值虽不直接作用于人体健康,但需在水处理全流程严格把控,既保证加氯消毒效果(适宜值低于 8),又避免过低导致金属管道腐蚀,不同供水系统需适配水质成分与管网材料特性。

除核心指标外,可根据实际需求增设溶氧、温度等辅助指标,重点站点还可纳入出水流量、供水压力等数据,形成全方位监测体系,实现水质与运行状态协同监控。

一体化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 “终端采集 - 网络传输 - 平台管控” 三级架构,实现城乡监测数据统一归集。数据采集终端布设于供水厂站、管网节点等关键位置,由各类监测传感器组成,实时采集原始数据。传输网络采用运营商专用通信链路,结合有线与无线 2G/4G 网络,满足城乡差异化通信需求,保障数据传输稳定高效。

中心站平台承担数据存储、分析、展示功能,支持实时查看、历史追溯、报表生成与曲线分析,数据导出功能便于深度研判。遥测终端机作为核心设备,采用工业级硬件一体化设计,适配多种传感器,低功耗特性支持市电与太阳能双供电,广泛适用于城乡各类场景,系统兼容通用水文通讯规约,支持自建平台对接。

设备选型与技术规范

监测设备选型兼顾精准性、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浊度检测仪采用 90 度散射测量原理,搭配近红外光谱光源,规避水体颜色与气泡干扰,测量范围 0-4000NTU,精度 ±1.0% FS,具备温度补偿功能。余氯检测仪采用极谱式电化学技术,测量范围 0.00-20mg/L,精度 ±2%,响应时间不超过 90 秒,接触水体部分采用耐腐蚀材质。

PH 值检测仪测量范围 0-14PH,精度 ±0.01PH,配备温度传感器实现补偿,响应时间≤10 秒,防腐壳体设计适配复杂水质环境。所有设备支持标准信号输出与协议,防护等级不低于 IP68,遥测终端机可耐受 - 35~75℃极端气候。

安装调试与防护措施

安装前核查设备资料与安装环境,确保电缆、光缆预留冗余,传感器传输距离合规,中心站服务器提前完成软件安装与设备连接。安装过程中遵循设计要求,零部件保持完好,不同类型电线分开敷设,电缆、光缆按规范处理转弯与接头,电极安装采用适配方式,确保测量准确性。

调试分阶段开展,涵盖设备单机、联动及站网联调,做好位置坐标、参数配置等记录,定期通过标准方法完成电极标定。防护方面,电源与信号系统配套防雷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 5Ω;腐蚀环境下强化设备防腐设计,密封关键端口;针对城乡不同场景做好防破坏与防侵入防护,极端环境设备配套专项保障措施。

一体化水质监测系统的实施,将打破城乡监测壁垒,实现标准统一、数据共享、管理协同。通过精准捕捉水质动态、预警安全风险,为供水工程优化运行与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供水管理精细化、智能化转型,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稳定的饮用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