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问题日益紧张,有人说2026年收回,有人说2027年收回,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备受关注和期待。我们都知道,台湾是在一个岛上,到那里要么通过轮渡,要么通过飞机,去那里也并非容易,到那里也必须办理通行证,台湾到大陆要办理台胞证,那么,假如回归后还需要办理台胞证吗?

首先, 台湾跟咱家里的客厅、卧室一样,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现在台胞证为啥会存在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两岸还没完全统一,同胞们往来的时候得有个统一的凭证方便管理,就像以前有些偏远边境地区串门要办个边防证似的,纯属特殊阶段的过渡安排,不是啥长久事儿。
台胞证是干啥的:台湾同胞来大陆旅游、工作、探亲,得凭着这张证入关,相当于 “两岸往来的敲门砖”。现在政策已经越来越方便了,落地 30 分钟就能办一次有效证件,还能办 5 年有效期的卡式证,基本实现 “说走就走”。但再方便,它本质还是 “跨境旅行证件”—— 可回归后,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同胞就是中国公民,哪来的 “跨境” 一说?

举个最实在的例子:我从山东去浙江打工,不用办任何特殊证件,带身份证就行;我表哥从广州去海南旅游,刷身份证就能买票住宿。回归后,台湾同胞来大陆,不就跟咱跨省出行一个道理吗?都是在中国的地盘上走动,凭啥还要多办一个 “台胞证”?
可能有人会说,那香港、澳门回归后还有回乡证呢?这不一样!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台胞证和回乡证的性质本来就有区别 —— 现在的台胞证是 “旅行证件”,而回归后台湾同胞作为中国公民,只需要用身份证就行,就像大陆居民用身份证一样,走遍全国无障碍。而且现在大陆已经给台胞发居住证了,凭居住证能享受社保、医疗、交通等一堆同等待遇,这本身就是在为回归后的证件统一铺路。

再想想台胞证的历史:80 年代两岸刚开放探亲时,台胞证是为了解决 “乡愁难圆” 的问题;后来升级成卡式证、免签注,都是为了方便交流。这些变化说明,交流越深入,证件的 “特殊感” 就越弱。回归后,两岸实现完全统一,人员、经济、文化都彻底打通,身份证就能搞定所有事 —— 坐飞机、住酒店、找工作、办银行卡,凭中国身份证一站式解决,台胞证自然就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该 “退休” 了。
还有个很实在的点:现在很多台胞在大陆长期生活,办了居住证后,台胞证的作用其实已经弱化了。回归后,户籍管理、身份认证系统肯定会统一,台湾同胞的身份证号码会纳入全国统一的公民身份系统,到时候 “一证在手,走遍神州”,哪还需要额外办个台胞证?就像我爷爷以前去香港要办通行证,现在香港同胞来内地用回乡证,但如果以后交流再深化,说不定回乡证也会简化 —— 但核心是,这些都是中国内部的证件安排,跟 “跨境” 没关系。

说到底,台胞证的存在是 “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回归后,台湾是中国的省,台湾同胞是咱的家人,家人之间串门,哪需要 “通行证”?到时候,台湾同胞拿着中国身份证,从台北坐高铁到北京,就像从成都坐高铁到上海一样方便;去西安看兵马俑、去桂林游山水,刷身份证就能进景区,再也不用提前办台胞证、担心证件过期。
统一带来的好处,从来都是双向的。台胞证 “退休”,不是取消便利,而是把便利升级到 “国民待遇”—— 不用再区分 “大陆居民” 和 “台湾居民”,大家都是中国公民,享受一样的权利,拥有一样的便利。这才是真正的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不过话说回来,台湾回归后,也不是完全没规矩的 “无限制自由往来”。
咱得承认,台湾的台北、高雄这些城市,经济基础确实比大陆不少三四线城市甚至部分二线城市繁荣,就业机会、薪资水平可能也更有吸引力。要是真没点调控,大家一股脑扎堆往台湾跑,不管是找工作、定居还是做生意,大概率会出问题:比如台湾本地的就业岗位不够分,可能会让本地同胞和大陆过去的同胞抢工作;住房价格也可能被炒高,让原本在台湾生活的普通家庭压力变大;甚至交通、医疗这些公共资源也会挤兑,最后反而影响大家的生活质量。这种负面效应不管是对台湾同胞,还是对大陆同胞都没好处。

其实这就跟现在大陆的情况一样,你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打拼,也不是说想留就能留,得符合当地的就业、落户政策,这不是 “限制”,而是为了让资源分配更合理、城市运行更有序。
台湾回归后,估计也会有类似的合理调控:比如想去台湾长期工作,可能需要办个就业登记,证明你有合适的岗位;想定居的话,可能会参考积分落户之类的方式,避免人口一下子暴增。旅游、短期探亲还是想走就走,完全不受影响,但长期居留、工作这些涉及公共资源分配的事,肯定得有规矩可循。

说到底,这种 “调控” 不是把两岸同胞隔开,反而能让往来更长久、更和谐。一家人过日子,讲究的是互相体谅,不能光顾着自己方便,得兼顾彼此的实际情况。这样既保证了大家的往来自由,又避免了扎堆带来的负面效应,才能让两岸同胞在统一后真正实现 “互利共赢”,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