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想某个人、某件事,越是忘不掉,越是不让自己去想,却容易去想。
以至于很多时候,越想忘越忘不掉。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效应——白熊效应。
1、什么是“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也叫反弹效应、后抑制反弹效应。
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做了一个简单却惊人的实验。
他告诉参与者:“在接下来的五分钟里,请不要想白熊。”结果怎么样?几乎所有人都无法控制地想到了白熊。
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压制某个想法时,它反而会以更强大的力量反弹回我们的意识中。
这就是“白熊效应”的由来——你越是抗拒什么,什么就越会持续。
越想忘记什么越忘不掉,因为在你提示自己要忘记的同时,也是对信息再认,加深的过程。
想想看,我让你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没错,就是粉红色的大象!
所以说,当你想忘记一个人或一件事时,强迫自己不要想起,其实不利于忘记。
应该要做的是——不要试图忘记。
2、如何能真正忘记?
想要走出失恋或创伤,第一步恰恰是允许自己想起那个人、那件事。
告诉自己:“是的,我还在想他/她/它,这很正常。”
心理治疗师苏珊曾说:“承认你的感受,给它们存在的空间,而不是与它们对抗。”
《后半生》中,失去挚爱的托尼对朋友说:“我不是想忘记她,我只是想学会如何记住她而不感到痛苦。”
这就是关键——我们无法消除记忆,但可以改变与记忆的关系。
试着把那段经历看作是塑造你现在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删除的错误。
其次,用新体验覆盖旧记忆。
当我们沉浸在新的爱好、结识新朋友、学习新技能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重塑自己的大脑。
新的记忆和体验会慢慢覆盖旧的神经通路,不是删除,而是稀释。
这就像在一张纸上反复书写,旧字迹不会完全消失,但会被新的内容覆盖。
所以,不用刻意忘记,你能做的,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好好过好当下的日子。慢慢的,会而然而然的淡化。
3、具体该怎么做?
下次当你想起那个人或那件事时,不要抗拒,而是:
① 设定“思念时间”:每天固定10分钟专门用来回想,其他时间当念头出现时,告诉自己:“等到专属时间再想。”
② 想法来了,就看着它来,看着它走,不评判,不纠缠。
③ 把思念转化为创作。写下来、画出来、唱出来,让痛苦变成某种有意义的东西。
忘记的本质从来不是从记忆中抹去,而是从心里放下。
那些我们以为忘记的,其实只是不再主宰我们的情绪。就像伤口的疤痕,它永远在那里,但不再疼痛。
所以,如果你正为无法忘记而苦恼,请停止与自己的战争。
你要明白,你不是要忘记那个人、那件事,而是要重新学会在没有他们的情况下,好好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