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端自媒体以“起诉游戏公司”“起诉马化腾”为由向网民收钱,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众情绪实施的诈骗行为。这类手段看似荒诞,但仍可能让部分网民受骗,背后反映出诈骗者对心理弱点的精准利用,以及部分网民防范意识的薄弱。
一、诈骗手段的“迷惑性”:借“正义”之名行骗
- 绑定公众情绪,制造“共同目标”:游戏行业的防沉迷、消费争议等问题确实引发过公众讨论,部分网民对相关企业存在不满情绪。诈骗者利用这种情绪,将自己包装成“为民发声”的“维权者”,声称要通过法律途径“讨说法”,让网民觉得“这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降低警惕性。
- 虚构“诉讼成本”,诱导付费:他们会编造“起诉需要高额律师费、诉讼费”“需要资金支持取证”等理由,呼吁网民“众筹”,甚至承诺“胜诉后分钱”。这种将“维权”与“集资”捆绑的方式,让部分人误以为是在“参与正义行动”,实则是为诈骗者输送钱财。
- 利用信息差,塑造“专业形象”:部分诈骗者会伪造律师函、法院受理通知等虚假文件,或用看似专业的法律术语包装话术,让缺乏法律常识的网民误以为其“真有能力起诉”,从而轻信其集资需求。
二、网民可能受骗的原因:情绪主导与认知盲区
- 被“维权”叙事裹挟,忽视风险:部分网民对相关企业的不满情绪强烈,容易被“对抗大企业”“讨回公道”的口号点燃热情,在情绪驱动下,往往不会仔细核实对方身份、资质,也不会思考“个人集资起诉”的合法性与可行性。
- 对法律程序缺乏了解:正规的诉讼活动中,个人或组织发起诉讼需具备合法主体资格,且律师费、诉讼费等有明确收费标准和渠道,绝不可能通过自媒体向不特定公众“众筹收钱”。但部分网民不了解这些法律常识,容易被“需要大家支持”的说辞忽悠。
- 轻信“弱者对抗强者”的悲情设定:诈骗者往往将自己塑造成“对抗资本巨头”的弱势一方,利用网民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理,让其产生“不支持就是助纣为虐”的错觉,进而自愿掏钱。
三、如何防范:守住“三不”原则,认清诈骗本质
- 不轻信“集资维权”:任何以“起诉某企业”为由向公众收钱的行为,都涉嫌违法(如非法集资)。正规维权如需资金支持,也会通过合法的公益组织、律师事务所等渠道进行,且有明确的资金监管机制,绝不可能是自媒体私下收钱。
- 不被情绪左右,核实信息:遇到类似“众筹起诉”的呼吁,先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发起者身份(是否有正规组织背书)、诉讼真实性(可向法院查询案件受理情况),切勿仅凭情绪或对方一面之词就转账。
- 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要钱,只要涉及“个人收款”“私下转账”,都要高度警惕,坚决拒绝。一旦发现疑似诈骗,可向平台举报或拨打110、12315投诉。
这类诈骗手段看似针对特定企业,实则是利用公众情绪敛财的老套路。网民只要保持理性,牢记“涉及金钱交易务必核实”“法律维权不搞私下集资”,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同时,平台也应加强对这类虚假“维权集资”信息的监测与清理,从源头遏制诈骗行为。
以上内容仅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