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探访“北方官宅活标本”:晋城天官王府的“吏部尚书家族密码”——一份给古建迷与文化寻根者的深度攻略

“青石板路上,穿汉服的孩童追着花灯跑过‘尚书第’门廊;老茶桌旁,78岁的王大爷捧着粗瓷碗喝小米粥,碗沿碰出‘叮当’声,像

“青石板路上,穿汉服的孩童追着花灯跑过‘尚书第’门廊;老茶桌旁,78岁的王大爷捧着粗瓷碗喝小米粥,碗沿碰出‘叮当’声,像在应和院墙上砖雕的‘松鹤延年’……”站在天官王府的中轴线上,望着“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繁复的二进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李先逵感叹,“这不是一座冰冷的古宅,是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的家族记忆,是‘耕读传家’的立体史书。”

作为“太行古堡群”核心成员,天官王府依托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及其家族宅邸群落建成,现存官宅民居30余座、院落120余间,完整保留了明清官宦家族“前堂后寝、左钟右鼓”的生活格局,被古建专家誉为“北方官宅活标本”。2024年五一假期,这个距晋城市区35公里、太原2小时车程的“隐世古堡”,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其中30%为北京、河南等地的古建摄影爱好者,25%为带孩子体验“官宦文化”的亲子家庭,更有来自王国光后裔的寻根团专程“认祖归宗”。

“天官王府的魅力,在于它把‘官宅’二字写成了生活的史诗。”晋城市文旅局局长王丽介绍,这里不仅是建筑博物馆,更是“吏部尚书的日常”——书房挂着王国光手书“清、慎、勤”匾额,厨房保留着明代“地火灶”,祠堂供奉着家族族谱……游客来这里,看的不仅是雕梁画栋,更是“一人得道,全家守礼”的官宦家族生态。

家族传奇:从“寒门学子”到“天下第一吏部”

天官王府的故事,始于一场“寒门逆袭”的励志史。

王国光(1512-1594),字汝观,号疏庵,晋城润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及第,历任吴江知县、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主政吏部十年间,整顿官制、严惩贪腐,被万历皇帝赞为“天下第一吏部”。其家族自元代迁居润城,以农耕起家,至王国光一代,因“科甲鼎盛”成为晋东南望族——三代出进士,五人任知县,家族宅邸“尚书第”“司徒第”“亚元府”沿街而建,连成一片“官宦巷”。

如今漫步古堡,最震撼的是“官宅与民居共生”的格局:

尚书第:吏部的“权力客厅”:三进院落,门楣悬“天官上卿”匾额(王国光官至吏部尚书,明代俗称“天官”)。正厅“忠恕堂”内,明代官帽椅、案几按原样摆放,墙上挂着王国光《万历会计录》手稿复刻件——“这是他主持全国赋税改革的见证,相当于明代的‘国家预算书’。”讲解员小吴说。

司徒第:家族的“教育基地”:王国光次子王淑璟的宅邸,前院为“笔砚斋”(私塾),后院是“藏书楼”(曾藏书万卷)。院墙上“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的砖雕,至今清晰可见。“王国光学问好,更重家风,要求子孙‘为官先做人’,这八个字刻在每间屋的门槛上。”润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建国说。

王氏祠堂:血脉的“精神祠堂”:独立于宅群之外的二进院,供奉王国光及列祖列宗牌位。正中“敦本堂”匾额下,陈列着家族族谱、圣旨复制件(王国光曾获万历帝“忠勤端亮”褒奖)。“每年清明、冬至,王国光后裔从全国各地赶来,按古礼行三献礼,诵读祖训。”守祠人王大爷说,“上个月还有个从深圳来的小伙子,跪在蒲团上哭着说‘终于找到老祖宗了’。”

行前指南:如何“住进”吏部尚书的家族

天官王府位于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与皇城相府(陈廷敬家族宅邸)相距15公里,适合与湘峪古堡、海会书院组成“太行古堡文化线”。

交通与入院

公共交通:

太原出发:乘高铁至晋城东站(1.5小时,票价75元),转乘旅游专线巴士至“天官王府”站(40分钟,票价10元);或乘长途汽车至阳城汽车站(2小时,票价40元),打车至古堡(15分钟,起步价8元)。

郑州出发:乘高铁至晋城东站(1小时,票价80元),转乘旅游专线;或自驾(2.5小时,走郑云高速转晋阳高速)。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60元(含尚书第、司徒第、王氏祠堂、古街等核心区域);60岁以上老人、学生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需通过“天官王府”公众号预约(无严格限流,建议早9:00前抵达,避开旅行团);开放时间8:30-17:30(17:00停止入场,全年无休)。服务与设施

导览服务:提供人工讲解(中文30元/场,10人内;英文50元/场)、电子导览器租赁(25元/台,含“建筑术语+家族故事”);微信小程序“天官王府寻根”(免费,扫码听“每间屋的往事”,含王国光手书家训音频)。

文化体验:设有“官服体验馆”(租明代官服/民妇装30元/套,含造型);“古建手作工坊”(体验砖雕拓印、木版年画印制);“家风课堂”(穿汉服学写“忠、孝、廉、节”,听后裔讲家族故事)。

餐饮与购物:古街“王家老厨”提供阳城杂格(羊肉汤配馍)、润城枣糕、小米煎饼;出口处“天官文创店”售卖王国光卡通书签、“清慎勤”镇纸、古堡模型。

深度玩法:三条路线,解锁“官宦家族的日常”1. 建筑探秘线:从官宅到民居(推荐时长:3-4小时)

路线:山门(看“天官王府”石牌坊)→尚书第(逛正厅、后宅)→司徒第(探笔砚斋、藏书楼)→王氏祠堂(读族谱、听祖训)→古街(赏“三雕”细节)。

亮点:

“三雕”里的官场智慧:尚书第门墩石雕“麒麟送子”,暗含“望子成龙”;司徒第窗棂木雕“四君子”,呼应王国光“清廉自守”的品格。“这些雕刻不是装饰,是家族价值观的视觉表达。”李先逵说。

地火灶:明代厨房的“黑科技”:后宅地下埋有地火灶,通过烟道连通灶台与火炕,冬可取暖、夏可排湿。“王国光任地方官时,这套系统曾帮他节省大量薪炭,被写入《万历会计录》推广。”张建国介绍。

2. 亲子家风线:给孩子的“官德第一课”(推荐时长:半天)

路线:家风课堂(学写“忠孝廉节”)→笔砚斋(穿汉服当“小书童”)→藏书楼(玩“古籍寻宝”拼图)→王氏祠堂(行“敬祖礼”,送自己做的手工花)。

亮点:

“小吏部”模拟断案:尚书第设“古代官署课堂”,孩子穿官服、敲“惊堂木”,模拟审理“农夫争田”案件,学习“以理服人”的判案逻辑。“我家娃当完‘小官’,回家主动把玩具分给小朋友,说要‘像爹爹一样公平’。”郑州妈妈周女士说。

枣糕里的家风:古街“王家老厨”教孩子做润城枣糕,揉面时讲“枣”通“早”,寓意“勤俭持家早打算”。“孩子边做边问‘太奶奶是不是也这样做饭’,特别有代入感。”周女士翻着孩子的照片笑。

3. 摄影创作线:捕捉“官宅的光影诗意”(推荐时长:全天)

最佳机位:

晨雾中的尚书第:夏季6:00,薄雾漫上青瓦,门廊灯笼微亮,适合拍“水墨官宅”。

午后阳光里的砖雕:10:30-11:30,阳光斜照“松鹤延年”砖雕,雀鸟羽毛的纹路清晰可见,细节控必拍。

黄昏的王氏祠堂:夕阳把“敦本堂”匾额染成金色,守祠人擦拭牌位的侧影,与族谱上的名字重叠,充满时光交错感。文化传承:为什么说天官王府是“家风教育的活课堂”?

“很多古宅只剩建筑,天官王府却把‘家风’变成了可触摸的传承。”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庆说,王国光手书“清、慎、勤”匾额至今挂在尚书第,家族祠堂每年举办“晒家谱”活动,后裔自发整理《王国光家训集》——这些细节让“耕读传家”从口号变成生活方式。

如今,天官王府不仅是旅游景区,更成为“晋城家风教育基地”:本地学校开设“天官家风课”,孩子学写家训、参观古宅;景区与高校合作,用VR技术复原王国光审案场景;后裔成立“天官文化研究会”,整理家族医书、农书等文献。“古宅的生命力,在于有人记得它的故事,更在于有人把它讲给下一代。”守祠人王大爷说。

温馨提示:做有“共情心”的“古宅访客”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两季(4-5月槐花缀满古街,9-10月秋阳暖砖雕);夏季避开正午(古建遮阴少,备遮阳伞);冬季需穿厚底鞋(青石板遇雪易滑)。

参观礼仪:禁止触摸砖雕、木雕(石灰岩与木材易损);在祠堂内保持庄重(关闭手机铃声,轻声交流);品尝小米粥后可向守祠人夸“香”,老人会很开心。

延伸体验:游览后可前往皇城相府(距古堡15分钟车程),对比陈廷敬与王国光的“清官之路”;或到润城古街,买润城枣糕、尝阳城杂格,感受“官宦家族”的日常烟火。

游客说:“在这里,我懂了‘家风’不是口号”

“带孩子来之前,他总嫌‘家训’老套。在‘笔砚斋’穿汉服抄‘忠孝廉节’,他问我‘妈妈,我以后也要像太爷爷一样吗?’那一刻,我知道这趟值了。”郑州妈妈周女士翻着孩子的手写作业,“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要做清官’——原来最好的教育,是让他看见‘家风’的样子。”

结语

天官王府不大,小到从尚书第走到王氏祠堂只需10分钟;天官王府又很大,大到装得下一个寒门学子的逆袭史,装得下一门三进士的荣耀,装得下一个家族五百年未断的家风传承。

当你触摸尚书第的门环,当你看孩子在笔砚斋学写字,当你闻着古街飘来的枣糕香——你会懂得,所谓“古宅”,从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家族记忆,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家风、用传承、用对“根”的敬畏,续写的“中国故事”。

下一次来山西,别只看皇城相府。来天官王府吧,走在“吏部尚书”的宅巷里,摸一摸砖雕里的“松鹤”,听一听后裔讲的家族往事,你会看见,最好的家风,原来就藏在青砖黛瓦间,藏在烟火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