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民间故事:樵夫放生母鳖,大旱之年要背井离乡,阿婆:去打开枯井

清朝咸丰年间,陕南有个叫石根的樵夫,二十七八岁,生得高大壮实,一双胳膊孔武有力。他爹娘走得早,独自住在村边的茅草屋里,靠

清朝咸丰年间,陕南有个叫石根的樵夫,二十七八岁,生得高大壮实,一双胳膊孔武有力。他爹娘走得早,独自住在村边的茅草屋里,靠上山砍柴换米度日。

石根为人憨厚,心眼实,见了谁都笑着打招呼。村里谁家有活计,喊他一声,他准会放下手里的活去帮忙,也从不求回报。唯独一点,他见不得生灵受苦,哪怕是只小虫子,也舍不得踩死。

这年暮春,石根砍柴时路过山脚下的水潭。潭水清澈,能看见水底的石子,他正想蹲下来喝口水,却瞥见岸边草丛里,有个老鳖正趴在那儿,背上的壳裂了道缝,渗着血丝,旁边还蹲着个穿短打的汉子,手里拿着绳子,像是要把老鳖捆走。

“住手!”石根连忙跑过去,一把拦住汉子,“这老鳖都受伤了,你抓它干啥?”

汉子上下打量了石根一眼,撇撇嘴:“我抓我的鳖,跟你有啥关系?这老鳖看着年份久,卖去镇上酒楼,能换不少银子呢!”

石根看着老鳖,它缩着脑袋,爪子微微颤抖,像是在害怕。他心里一软,对汉子说:“兄弟,这老鳖也是条性命,你别抓它了。你要银子,我这里有几文钱,你拿着,就当我买它一条命。”

汉子眼睛一亮,接过石根递来的铜钱,掂量了掂量,笑着说:“行,看你实在,这鳖就给你了!”说完,扛起柴刀,转身走了。

石根蹲下来,轻轻抚摸着老鳖的壳,声音放柔:“别怕,我不伤害你。”他从怀里掏出随身携带的草药,嚼碎了敷在老鳖的伤口上,又找了片宽大的叶子,小心翼翼地把老鳖裹住,抱着它往水潭边走去。

到了潭边,石根慢慢把老鳖放进水里。老鳖在水里转了两圈,忽然停在岸边,伸出脑袋,对着石根“点点头”,然后才摆了摆尾巴,慢悠悠地游向潭底,消失在水草深处。

石根看着老鳖离去的方向,笑了笑,扛起柴刀,继续上山砍柴。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只当是做了件顺手的好事。

可谁也没想到,这年入夏后,老天像是被堵住了嗓子眼,一滴雨也没下。地里的庄稼先是蔫头耷脑,后来干脆枯死,河床裂开了大缝,能塞进拳头,村里的水井也一天比一天浅,最后彻底干了。

村民们慌了神,每天提着水桶去山脚下的水潭挑水,可潭水也在一天天减少,没过多久,就只剩下一滩浑浊的泥水,连喝的都不够,更别说浇地了。

眼看着日子过不下去,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商量,最后叹了口气说:“这大旱怕是过不去了,咱们还是收拾收拾,背井离乡,去别处讨生活吧。”

消息传开,村里一片唉声叹气。石根看着自家空荡荡的米缸,又看了看干裂的田地,心里也不是滋味。他从小在村里长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要离开,实在舍不得。

这天清晨,石根正收拾行李,准备跟着村民一起走,忽然听见门外有人敲门。他打开门,看见村里的陈阿婆站在门口。陈阿婆快八十岁了,头发花白,背有点驼,平时很少出门,村里人都说她懂些门道。

“石根啊,你这是要走?”陈阿婆眯着眼睛,看着石根手里的包袱。

石根点点头,叹了口气:“阿婆,不下雨,地里没收成,不走不行啊。”

陈阿婆摇了摇头,往石根身后看了看,压低声音说:“你别急着走,去村东头那口枯井看看,把井盖子打开,或许能有转机。”

石根愣住了:“阿婆,那口枯井都干了几十年了,里面早就没水了,打开能有啥用?”

“你听我的,去打开看看就知道了。”陈阿婆拍了拍石根的胳膊,眼神里带着些异样的郑重,“记住,打开井盖子后,不管看到啥,都别害怕,也别惊动里面的东西。”

石根心里纳闷,可陈阿婆平时很少说话,一旦开口,准有道理。他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包袱:“好,阿婆,我这就去看看。”

陈阿婆满意地点点头,转身慢慢走了。石根锁上门,朝着村东头的枯井走去。

村东头的枯井在一片荒地里,周围长满了野草,井口盖着块厚厚的青石板,上面刻着模糊的花纹,据说还是前朝留下来的。石根小时候,曾和村里的孩子来这儿玩,听老人们说,这井以前水很旺,后来不知为啥,突然就干了,从此成了枯井。

石根走到井边,蹲下来,用力推了推青石板。石板很重,他憋得满脸通红,才勉强把石板推开一条缝。一股潮湿的气息从井里飘出来,带着些淡淡的水腥味,和外面干燥的空气截然不同。

石根心里一动,又加了把劲,终于把青石板完全推开。他探头往井里看,井很深,黑漆漆的,啥也看不见。他找了根长树枝,伸进井里探了探,树枝往下伸了约莫两丈,忽然碰到了冰凉的液体——是水!

石根又惊又喜,连忙跑回村里,喊来几个村民,让他们帮忙拿水桶。村民们都觉得奇怪,枯井里怎么会有水?可看着石根激动的样子,还是跟着他来了。

一个村民提着水桶,用绳子吊进井里,往上一提,桶里果然装满了清澈的井水!井水冰凉,喝一口,甜丝丝的,比之前水潭里的水好多了。

“真有水!枯井里真的有水!”村民们欢呼起来,纷纷提着水桶来打水。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原本准备走的村民,都停下了脚步,跑到枯井边看热闹。

石根看着源源不断的井水,心里忽然想起陈阿婆的话,还有之前放生的老鳖。他总觉得,这井里的水,和那只老鳖有关。

当天傍晚,石根提着一篮子刚蒸好的窝头,去了陈阿婆家里。陈阿婆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石根来了,笑着说:“你是来问枯井的事吧?”

石根点点头,把窝头放在石桌上:“阿婆,您怎么知道枯井里有水?这里面是不是有啥说道?”

陈阿婆拿起一个窝头,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慢慢嚼着,过了一会儿才说:“你还记得去年春天,你在水潭边放生的那只老鳖吗?”

石根一愣:“记得啊,可这跟枯井有啥关系?”

“那不是普通的老鳖,是潭里的‘鳖仙’,活了上百年了。”陈阿婆放下窝头,眼神变得悠远,“你救了它,它记着你的恩情。这次大旱,是它把潭里的水引到了枯井里,就是为了帮你,帮咱们全村人。”

石根听得目瞪口呆:“阿婆,您说的是真的?那鳖仙……还在井里吗?”

陈阿婆笑了笑:“它在不在,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帮咱们渡过了难关。石根啊,你心善,救了它,它才会反过来帮你,这就是善有善报啊。”

石根心里暖暖的,他没想到,自己当初随手做的一件小事,竟然在关键时刻救了全村人。他看着陈阿婆,又想起井里的清水,忽然明白了——做人啊,不管啥时候,都不能丢了善心。

从那以后,村民们再也不提背井离乡的事了。大家轮流去枯井里打水,浇地、做饭,日子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模样。有人还在井边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感恩鳖仙”,路过的人都会对着木牌拜一拜。

石根依旧每天上山砍柴,只是每次路过山脚下的水潭,都会停下来看看。潭里的水虽然没以前多了,但依旧清澈,偶尔还能看见几只小鳖在水里游来游去。他知道,那是鳖仙的后代,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过了两个月,老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雨水滋润着干裂的土地,地里重新冒出了新芽,村里的水井也重新充满了水。村民们高兴得敲锣打鼓,还特意请了戏班子,在村里唱了三天大戏。

戏班子唱到第三天时,陈阿婆忽然对石根说:“鳖仙的恩情,咱们不能忘。你去井边放些米粮吧,算是咱们的一点心意。”

石根点点头,提着一袋子米,来到枯井边。他把米轻轻撒进井里,对着井口鞠了三躬:“鳖仙,多谢你救了咱们全村人,这点米粮,你收下吧。”

就在这时,井里忽然泛起一阵涟漪,一只老鳖慢慢浮了上来,正是石根去年放生的那只!它背上的伤口早就好了,壳上的花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它对着石根“点了点头”,然后慢慢沉下去,消失在水里。

石根看着这一幕,眼眶忽然红了。他知道,鳖仙是来跟他告别,也是来看看村里的情况。如今村里恢复了生机,它也放心了。

后来,柳溪村再也没遇到过大旱。枯井里的水一直很旺,村民们靠着井水,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石根也娶了邻村的姑娘,生了两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每当孩子问起枯井的故事,石根都会把自己放生老鳖、陈阿婆指点他打开枯井的事,仔仔细细地讲给孩子们听。他还会告诉孩子们:“做人啊,一定要心善,多做好事,说不定哪天,你的善举,就会帮你渡过难关。”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石根去井边打水。井水清澈,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而那只鳖仙的故事,也像井里的水一样,在柳溪村里代代流传,提醒着每一个人,要守住心里的那份善良。

评论列表

我叫大林子
我叫大林子 1
2025-10-08 02:51
我在问你一句,我什么时候说我要做个好人?你在坑我你要求我做好人?G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