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去超市买冰箱、买衣服、买手机,价格比去年贵了一截。电视上却有人告诉你:这是在保护美国制造业,帮你争回尊严!这就是特朗普的魔术。表面上,他让人觉得是在帮美国工人讨公道,实际上,是让全体美国人替他买单。

全民买单的幻觉
特朗普的关税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经济政策,而是一场政治表演。2018年他对中国、欧洲、墨西哥等国接连加征关税,理由听起来很热血:“美国被占便宜太久了!”但研究数据显示,真正的账本非常冷血。
最近关税战升级,数据只会更劲爆,这也是特朗普、万斯甚至森特接连示弱,想要和中国谈谈的原因。

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数据,2018年那一轮关税使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每月损失约14亿美元,一年就是168亿美元的“隐形税”。贸易伙伴并没有为关税买单,全都被转嫁给美国国内。
再算总账。贸易分析机构Trade Partnership的报告指出,如果把特朗普任内所有已实施和威胁实施的关税叠加计算,美国GDP每年将减少约0.37%,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767美元。在
全面贸易战情景下,损失甚至可能飙升至2300美元。而在就业端,最直接受打击的制造业并没有迎来“复兴”,反而因成本上升、订单外移而净减少了约90万个岗位。换句话说,特朗普嘴上喊着“拯救蓝领”,行动上却让蓝领更难活。

问题的关键在于:特朗普根本不在乎这些经济后果。他要的是舞台效果。每当市场波动、舆论焦虑,他就在推特上喊一句“中国在偷美国的钱”“我们要加税!”,接着股市下跌、新闻满天飞、镜头聚焦白宫,他又成了焦点人物。关税,对他而言不是经济工具,而是政治话筒,是一根能随时制造“敌人”的指挥棒。
而这根棒子指向的不止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欧盟、甚至日本都曾被他威胁过。他把关税当作外交谈判的万能钥匙,用“我要加税”来逼别人让步。这种思维模式,像极了他在地产商时代的谈判逻辑:先恐吓、再加码、最后看对方谁先眨眼。

但经济不是房地产,国际贸易更不是赌场。结果是,美国企业被迫重新布局供应链,许多订单流向东南亚,中国反而加速了产业升级和内循环。特朗普以为自己在“打赢”,其实是在加速“失去控制”。

“危机制造者”特朗普
如果说奥巴马时代是球化的温和推进特朗普的执政逻辑就是“掉剧本、掀桌子”他是典型的情绪型领导人,以冲动、直觉、个人喜好驱动政策决策。
关税,正是最能体现他性格底色的政策样本。
首先,他相信制造对抗可以制造支持率。当选民感受到“外部敌人”时,会更容易团结在他周围。于是他把中国塑造成“威胁者”,把贸易逆差描述为“抢劫”。这种叙事极其简单,却极其有效。

复杂的贸易数据没人看,情绪化的口号反而能占领舆论高地。特朗普精于此道—,用推特、电视和个人表演,把经济问题转化为爱国情绪。于是,每当有人质疑关税损害美国经济时,他就回一句:“我们终于不被欺负了!”
其次,他把政策当作商业谈判的筹码。这是他商人出身的惯性思维——政策不是为国家长期利益设计,而是为了“交易”。
他谈判的方式是:先极限施压,再寻找让步。
于是关税变成了他外交的万能武器:谈不拢?加税。要签协议?先加税再撤一半。关税清单像筹码一样上下翻飞。这种策略在短期能逼出妥协,却在长期摧毁了信任。没有哪个企业愿意把投资放在一个随时可能“加税”的国家,没有哪个盟友愿意跟一个言而无信的伙伴结盟。

第三,关税的经济后果在短期被掩盖,但长期代价正一点点反噬美国制造业的根基。高关税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美国本土制造业反而变得更贵、更难竞争。比如,钢铁和铝的关税让美国制造成本上升6%到9%,结果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外迁或倒闭。那些原本支持特朗普的中西部蓝领工人,成了被“保护政策”反噬的第一批受害者。
而全球供应链的重组,也没有如特朗普所愿“回流美国”。大部分企业选择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替代市场,只有少数回到了美国——而且是靠政府补贴维持。制造业回流的真实比例,不到3%。在宏观层面,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11.6%,反而降至2024年的10.8%。这意味着,特朗普打了五年“关税战”,制造业不增反降。

更致命的是,这种政策逻辑带来一种危险幻觉:让选民误以为“我们可以靠征税赢得未来”。但现实是,全球经济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网络。关税战并不能让美国更强,只会让世界更乱。
连《经济学人》都评论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一场政治秀,而不是经济战略。”
如今,中美的竞争早已不止是“关税”层面的较量。稀土、芯片、AI、半导体设备这些关键产业,才是真正的主战场。稀土出口管制让华盛顿坐立不安,芯片禁令让硅谷企业左右为难。

特朗普表面上高喊“打赢中国”,但他发起的关税战,其实把中国逼进了自立创新的快车道。2025年,中国在高端材料、精密制造和新能源产业链的自给率都显著提升,美国反倒发现自己在很多关键环节“被脱钩”。这,才是关税幻觉的最大反噬:一场自以为能制衡对手的战争,最后成了加速对手成长的助推器。

他以为在赢,其实在亏
特朗普的关税,不是经济政策,是选举表演;不是国家战略,是个人秀场。他制造敌人、制造恐慌、制造短期光环,却让整个国家为此付出长期代价。看似“美国优先”,实际上是“美国买单”。

当一个领导人把关税当武器、把贸易当选举素材、把对抗当舞台,他就已经脱离了经济逻辑,走向了政治幻觉。或许有一天,美国人会发现,那些昂贵的冰箱、那瓶更贵的啤酒、那台涨价的特斯拉……都是为特朗普的“强硬”买的单。
这场关税魔术,掌声属于他,账单属于所有美国人,中国话说,就是损人不利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