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盛夏,对于在漫长寒冬中苦苦挣扎的中国商用车行业来说,正站在一个极为微妙且关键的转折点。上半年,“以旧换新”政策如同一剂强心针,强力拉动市场销量止跌回暖,为行业带来了一抹久违的曙光,让从业者们重燃信心。然而,终端运价持续低迷,如同阴霾笼罩;经销商体系普遍失血,元气大伤;能源路线剧烈动荡,让市场前景充满变数。在这复杂局势下,传统的销售旺季“金九银十”已悄然临近。它宛如一场年度盛宴,承载着每一个从业者的殷切希望。但在今年这个充满矛盾与变数的特殊年份,这场旺季究竟是能让全行业重焕生机的黄金盛宴,还是徒有其表、内里空虚的黄铜幻梦?
黄金的憧憬:三大利好能否撑起旺季辉煌?
对于那些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的人而言,期待今年“金九银十”能大放异彩并非毫无依据,背后有三大清晰可见的利好因素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首当其冲且最为核心的支撑,是“以旧换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以及末班车效应。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政策刺激效果显著,市场反应热烈。随着年底政策截止日期的日益临近,三、四季度必然会迎来新一轮更为集中的购车热潮。那些仍在观望的国四甚至部分国三车主,在路权不断收紧和补贴逐步退坡的双重压力下,极有可能在“金九银十”期间下定决心换车。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地区补贴政策已经暂停,这可能会让部分犹豫不决的卡友错失这趟“末班车”。
第二个支撑因素,源自基建投资与消费复苏的潜在协同效应。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下半年重大基建项目开工速度有望加快,这将直接带动工程类重卡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暑期消费热潮与节假日效应相互叠加,与民生紧密相连的快递快运、冷链物流等领域的货运需求,也有望迎来新一轮高峰。这种工程与消费两端的潜在协同,为货运市场的“金九银十”提供了坚实的货源保障。
第三个支撑,则是新能源与出口这两大增长极的强劲势头。上半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同比大幅增长58.1%,出口更是同比暴增2倍;商用车整体出口量也实现了超过10%的稳健增长。这两大新引擎在下半年大概率将继续保持强劲动力。它们不仅为整体市场贡献了宝贵的增量,更重要的是,为那些在新能源与全球化赛道上提前布局、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提供了穿越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周期的有力保障。
黄铜的现实:三大矛盾为何难以化解?
然而,在乐观的黄金憧憬背后,黄铜般的冰冷现实同样不容忽视。至少有三大深刻且短期内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为即将到来的旺季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首当其冲的是车多货少、运价低迷这一困扰公路货运市场的“顽疾”。只要这一基本面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任何由政策刺激带来的运力增长,都可能在短期内被更激烈的运价竞争所吞噬。当一线司机和车队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时,他们又怎会有足够的购买力和持续的需求,来支撑起一个繁荣的黄金旺季呢?
其次,主机厂冲量与经销商亏损之间的渠道矛盾日益凸显。对于主机厂来说,“金九银十”是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必然会通过加大商务政策支持力度、向渠道压货等方式,营造出亮眼的销量数据。但对于早已陷入卖一台亏一台困境、库存积压严重的经销商而言,这种增量不增利的旺季,更像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这种产业链上下游利润分配的严重失衡,使得旺季的繁荣显得脆弱不堪。最后,能源路线剧烈切换带来的用户决策矛盾也让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上半年天然气重卡价格的大起大落,让许多用户心有余悸。而新能源电动重卡虽然在特定场景下具有明显优势,但在长途干线运输中的不确定性,仍让不少散户司机望而却步。在“油、气、电”甚至“醇、氢”等多种能源选择面前,用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决策困境。这种迷茫和犹豫,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购车需求的集中释放。
2025年的“金九银十”,其实际成色极有可能介于黄金与黄铜之间,呈现出一种结构性、充满矛盾的“镀金黄铜”状态。从总量上看,在“以旧换新”末班车效应的强力推动下,9月和10月的重卡销量大概率会实现同比大幅增长,交出一份看似亮眼的黄金数据。然而,从质量上看,这场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策驱动的结果,背后内生性需求不足、全产业链盈利能力低下的黄铜底色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对于主机厂而言,这既是抢夺政策红利的收官之战,更是考验其在价格战与价值战之间如何抉择的战略关键时刻。而对于广大经销商和终端用户来说,这更是一个需要保持高度清醒和理性的决策窗口。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脱离市场真实需求的政策性狂欢,都可能隐藏着透支未来的巨大风险。与其盲目豪赌一个成色不明的旺季,不如冷静下来,认真算好总拥有成本(TCO)这笔账,选择那个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穿越市场周期、最具价值的合作伙伴。因为,当政策的潮水最终退去,决定企业命运的,从来都不是市场的短期热度,而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