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老师群里有个词特别火——“鞭打快牛”。
啥意思呢?
顾名思义,谁干得多、干得好,领导就越盯着他使唤,越忙的那个人越没好日子。
你是不是也熟悉这样的场景:
写方案、准备汇报、布置环境、迎接检查……总是那几个固定的老师在干。
而那些一听“要加班”就消失的老师,却能淡定地坐在办公室里喝茶。
结果干活的老师,活越多;躲事的老师,事越少。
这不就是典型的“鞭打快牛”吗?
很多人说,这种现象在企业也有,但我想说,在学校里,这种情况更典型、更常见。
首先,学校是旱涝保收的体制单位。
干多干少,一个月工资不会差太多。
领导不能轻易开人,只能分活。
那结果是什么?
快牛能干,就多压点;
慢牛不能干,就少安排点。
活,总得有人干完。
于是,能者多劳,越能干的人越倒霉。
更关键的是,学校里岗位固定,坑位有限。
副校长、教研主任、年级组长……数量都是定死的。
哪怕你干得再好,也得等位子空出来。
这就导致一个矛盾:
干得好的人得不到及时回报,只能不停地被需要;
而那些不想折腾的人,反而稳稳当当混到退休。
02 | 学校里的快牛,都是什么样的人?你仔细想想身边的老师——
写材料一把好手的老师,检查前一周就被点名去写方案;
电脑玩得溜的老师,课件、视频、迎检PPT全靠她;
能说会做的老师,每次示范课都少不了他。
他们往往是学校里最可靠的那批人,业务能力强、责任心重、心软不好意思拒绝。
而领导也最喜欢用这样的人:
不推、不拖、不怼,还能立刻出成果。
可问题是,这样的老师被用顺手了以后,就容易被用过头。
本该轮流干的事,最后全压到同一拨人身上。
长此以往,他们也会开始疲惫、抱怨,甚至失去热情。
这就是鞭打快牛的后遗症。
03 | 慢牛为什么反而能安稳?学校的慢牛,不是没能力,而是早就摸清了规则。
他们知道,干得多,不一定有奖励,反而容易出错、挨批评。
所以他们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布置任务答应慢一点,表态含糊一点,汇报能躲就躲。
反正结果好坏,最后也得全组一起承担。
有网友就吐槽的很有意思:慢牛之所以能慢,是因为他牛,快牛是因为快,所以才成了牛。
但说实话,这种人表面没冲突,实际上却把团队里的公平感一点点磨没了。
快牛看着不公平,就慢下来;
慢牛看没人催,就更慢。
久而久之,整个学校的干劲就被稀释了。
04 | 为什么私企反而少见这种情况?在私企,业绩和收入直接挂钩。
干得多、干得好,奖金就多、升职就快;
干得少,就可能被淘汰。
激励机制清晰、优胜劣汰明显,所以快牛更容易有正反馈。
没人会愿意被无偿压活,也没人能躺平太久。
而学校的老师,收入结构就太稳定了。
绩效差距不大,奖励有限,真正的分配权又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
于是,鞭子永远落在还在跑的快牛身上。
05 | 鞭打快牛的深层问题鞭打快牛的背后,其实是学校管理的一个老问题: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很多学校评优评先,看资历、看轮流,
甚至看关系,很少看真实教学能力。
这就让那些真正肯干、能干的老师感到寒心。
当他们发现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那些靠年头和关系的人,
那种内耗感,比加班更让人疲惫。
06 | 怎么破?我觉得学校可以从三个方向去改:
第一,激励要公开透明。
谁多干、谁出成绩,必须有看得见的奖励。
哪怕是一句公开表扬,一份额外绩效,都能让人心里舒坦。
第二,分工要轮流。
检查、材料、活动不能永远压在一两个人头上,慢牛也得学会跑几步。
第三,领导要学会放手。
别怕有人犯错,别总想着用谁比较稳比较快,
偶尔让慢牛也上前线,既是锻炼,也是公平。
07 | 写在最后其实,学校里的快牛,才是这所学校真正的底色。
他们支撑着教学质量、校园形象、学生成长,
但他们往往也是最累、最沉默的一群人。
学校管理不该是让快牛被打到不想跑,
而是让每头牛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跑出价值。
当干得多的人能被看见,干得少的人也被引导跟上,
那才是一所真正有活力、有温度的学校。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