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兴县孟家坪乡的山峁远眺,黄土高原的沟壑如岁月揉皱的布帛,顺着山势蔓延开去。坡地上顺着等高线开垦的小块耕地里,玉米秆挺拔、糜子穗低垂、豆子秧轻摇,在风里攒动着原生的野劲 —— 这便是兴县杂粮生长的天地,没有温室精雕细琢,只有黄土与阳光滋养的本真模样。
这片被黄河与吕梁山环抱的土地,藏着杂粮生长的自然密码。平均海拔 1002 米的高原上,梁峁起伏间光照格外充足,昼夜近 20 度的温差让养分在颗粒里慢慢沉淀。年降水量不足 500 毫米的干旱气候,反倒让谷子、荞麦生出倔强生命力。黄土层虽厚却保水性差,一场雨过后,水分顺着沟壑流走,留下的湿气刚好够杂粮根须扎进深处,汲取泥土中积淀千年的矿物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贾冠清所言不虚,这份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孕育出了绿色无污染的原生好粮。

春耕的序幕由老黄牛的蹄印拉开。李卫东牵着牛绳走过田埂,犁铧切开冻了一冬的黄土,土块里嵌着的去年玉米残根,是给土地留的天然养分。播种时只撒自家沤制的羊粪,黑褐色粪肥混在黄土里,透着原生态的腥气却格外养地。出苗后农妇们挎着竹篮拔草,指尖沾着黄土,指甲缝嵌着草汁,拔下的青草晒干了又是喂羊的饲料。这种顺应天时的耕种方式,在兴县已延续千年。
六月荞麦田是山间最动人的景致,红紫色茎秆撑起细碎白花,风一吹,花粉落在黄土上,连空气都浸着清甜。十月的谷穗镀上金红,新培育的中谷 19 号饱满得压弯秆,亩产比老品种提高五成。蔡家会镇试验基地里,7 个荞麦品系亩产突破 400 公斤,矮秆抗倒伏特性正改变山坡种粮的老传统。
收割后的杂粮经得住时光淬炼。谷子暴晒三日再扬去糠皮,金黄米粒带着细碎麸皮与阳光温度;荞麦炒熟后送入石磨碾磨,浅灰色的粉透着清苦香气。“山花烂漫” 公司的车间里,小米经筛选去杂却特意保留部分麸皮,正如董事长贺虎平所言:“这样才对得起地里长出的本味”。
从农家灶上的小米粥、黄米糕,到走向全国的豇豆面、亚麻籽油,一捧兴县杂粮装着吕梁山的风、黄河畔的土,更藏着最实在的晋西风土味。